(三)圖書館學學科建設的整體性、係統性研究不斷增強圖書館學的學科體係主要由基礎理論、應用理論和應用技術三個部分構成。近20多年來,盡管我國圖書館學在理論建設上取得了豐碩成果,但其學科建設的總體狀況,一直存在著整體性、係統性不足的問題,既沒有形成相對獨立的理論與技術體係,又未相互銜接、聯係緊密,共同構成一個係統的完整的學科體係,實際上是反映學科建設不斷成熟的狀態。近幾年來,圖書館學界逐步重視開發性、應用性研究,如文獻資源的共建共享、圖書館網絡技術、聯合創建數字圖書館等,使圖書館學的應用性、實用性特征不斷加強,理論指導性強,具有縱深層次的內涵性、思辨性和前瞻性,這就預示著我國圖書館學研究,將在基礎理論研究、應用理論研究和應用技術之間構建起一種有效的係統平衡和整體發展的關係。
(四)圖書館學研究將更加體現中國特色,增強理論原則性,開掘學科前沿性圖書館事業是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文化的本質是人類文明的曆史形態和社會表達形式,不同的曆史階段,文化具有不同的曆史內涵。文化的要義在於特色,否定了特色,就否定了文化。當今的時代文化既表現為全麵整合、整體發展的趨勢,又表現為在這一曆史背景下的民族特色和本土特色。這種多元一體的整體發展是當代人類文化建設的時代特征,即信息文明的特征。以人類社會圖書館現象的共同規律為研究對象的普通圖書館學是以人類的共同文化為基礎的,因此可以同時也必須超然於民族文化之上。而在以民族國家為基本文化單元的背景下,以相對具體的社會空間範圍內的圖書館現象的特殊規律為研究對象的應用圖書館學必然與民族文化具有不解之緣。圖書館事業與文化的乃至與社會和曆史的這種內在的和本質的聯係反映了圖書館事業曆史發展的內在規律性。在我國,應用圖書館學如何具有中國特色,使之本土化,有效推進中國圖書館事業的曆史發展,這類應用理論層麵的原創性問題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決。自從20世紀初圖書館學理論傳入中國後,始終處於不斷跟蹤和追隨國外的發展水平的被動狀態。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主要是以西方,特別是歐美的圖書館學的學術思想和學科建設範式來建立中國的圖書館學體係,以後直到20世紀70年代,主要以模仿前蘇聯為主,也應該將這一優勢發展成自己的特色。這些優勢,主要是我國擁有悠久的曆史傳統文化和豐富的學術資源,如從藏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中國的古典校讎學、目錄學、版本學、文獻學、分類學、藏書思想等,都具有千年以上的曆史,發展得十分成熟,極富有民族特色。如何使這些非常寶貴的文化遺產成為我國現代圖書館學的學術思想和科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我們中國圖書館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但是,這絕不是複古,必須站在信息文明的人文精神建設的曆史高度上,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科學繼承,有所發展,有所進步。實際上,近20多年來,在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理論研究兩個方麵取得了一些具有較強原創性和前沿性的可喜成果,初步扭轉了過去那種單純照搬或機械模仿外國的局麵,這就為今後進行這方麵研究開了一個好頭。
(五)圖書館學研究將會使人文傳統和技術進步並重科學技術是推動圖書館學發展的強大動力。從紙張、印刷術的發明到電子技術和通訊網絡技術的發展和廣泛應用無不如此。在信息社會裏,由於電子技術和通訊技術在圖書館內的應用,徹底地改變了圖書館的傳統工作方式,圖書館事業的社會形象煥然一新。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進步,也不斷給圖書館學創造出新的研究領域與新的學科知識增長點。文獻信息是圖書館最重要的構成要素,也是圖書館學最主要的研究對象。因此,圖書館學是具有濃鬱的人文傳統,特別是圖書館進入近現代以來,始終以消除一切歧視,實現公正、平等,使每個有能力利用圖書館資源的人都能有效地、方便地、快捷地獲取各自所需要的一切信息知識,作為自身的工作準則和奮鬥目標。圖書館事業在其發揮社會職能的過程中,所為之奮鬥的社會目標正是體現了民主、自由、公正、平等的當代全人類所共同珍視的最為基本的人文精神。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是一種以物質資源為基礎的文明社會,主要是“以物為本”的物質型文明。今天,我們已進入信息社會。信息社會的本質應是一種以信息和知識資源為基礎,以生產信息和知識的“人”為核心的“以人為本”的非物質型的文明,即精神型文明。在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圖書館學、圖書館事業都為推進人類人文精神的進步作出了自己應有的曆史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