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個時期(1887—約1950年),圖書館學形成時期。
1887年,發生了兩件事:首先是德國哥丁根大學舉辦了圖書館學講座;美國著名的圖書館學家麥維爾·杜威(Dewey,M)在哥倫比亞大學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圖書學專業教育機構—— 哥倫比亞圖書館管理學校。圖書館學者們有的將前一事件看成是圖書館學誕生的標誌,有的認為後一事件“使圖書館學這門學科趨向於成型”。不管以哪個事件作為圖書館學誕生的標誌,大家都承認圖書館學在1887年正式誕生了。1926年,美國芝加哥大學圖書館學院首次設立圖書館學博士學位課程,這是圖書館學已經形成的標誌。
哥丁根大學舉辦的圖書館學講座,據當時在那裏學習的美國留學生回憶,主要課程有“目錄學”“書寫的曆史”“印刷術”“古文獻學”“圖書館管理學”等,這是為了培養圖書館工作者而設置的。哥倫比亞圖書館管理學校開設的課目有“圖書館的經營”“書籍的保護”“書目”“分類法”“目錄著錄”“參考谘詢”等。嚴格說來,這些課目的總和還不等於圖書館學的理論體係。
1905—1922年,列寧(Lenin)在其一係列的講話、書信和文件中提出一整套圖書館發展和建設的原則,充分肯定圖書館的社會作用,並就衡量圖書館的價值標準發表了精辟的見解。列寧關於圖書館是社會組織的有機組成部分的觀點,圖書館應遵循一般社會發展規律的觀點,應成為探討圖書館理論的指導思想之一。
到20世紀20—30年代,美國“芝加哥學派”的崛起和印度圖書館學家阮岡納讚(Ranganathan,SR)的《圖書館學五原則》的出版,圖書館學才逐漸從專注於操作技術與方法研究轉變到理論研究上來。以美國“芝加哥學派”為代表的科學、理性的理論精神是20世紀中最值得稱道的圖書館學精神。他們從1920年後期開始探索圖書館學理論的體係化,培養博士層麵的高層次人才,使圖書館學從一門“職業”變成了一門“專業”。世界圖書館學史中通常公認,芝加哥大學圖書館學院的早期學術探索是圖書館從人文科學轉變到社會科學的裏程碑。1930—1935年,美國共發表了400多篇圖書館學研究論文。《圖書館學五原則》開始真正接觸到圖書館學理論問題,強調了圖書的使用,提出了對圖書館員的基本要求,說明圖書館與社會發展的關係,反映了當時圖書館學理論成就。1933年,阮岡納讚的《冒號分類法》出版。同年,美國芝加哥圖書館學家巴特勒(Butleer,P)的《圖書館學引論》問世,開拓了圖書館學的研究領域。1928年,中國圖書館學家杜定友發表了《研究圖書館學的心得》一文,其觀點的認識程度絕不遜於同時代的圖書館學家們。
20世紀30年代末到40年代,全世界正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戰後恢複時期,戰爭給全世界帶來了很大的災難,也對圖書館學研究產生了極壞的影響。
這一時期的圖書館學研究取得了多方麵的成就,特別是關於圖書館社會作用的研究成果,加強了圖書館學的基礎理論。但留下的問題也不少,如圖書館學的學科體係問題還缺少一致的認識,圖書館學的方法問題還有待進一步討論等等,說明圖書館學還沒有達到一個成熟的程度。
第四個時期(1950—1993年),圖書館學的發展時期。
人類社會進入20世紀50年代,科學技術高速發展,文獻信息大量生產,人類文化素質普遍提高,人們對於圖書館事業的需求日益增加,這些都成為發展圖書館學的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