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情相親者禮必寡”(林逋《省心錄》),“禮貌過盛者,情必疏”(申居勳《西岩贅語》)。巴爾紮克也有類似的話:“親愛的朋友,切忌輕信,切忌平庸,切忌殷勤,這是三大暗礁!”(《幽穀百合》)巴爾紮克說的“切忌殷勤”,頗合乎“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中國古訓。”友誼的基礎是理解和感情,不能用權力和金錢去換取。“以勢交者,勢傾則絕;以利交者,利寡則散。”(《文中子禮樂篇》)克雷洛夫也有同樣的見解:“在你有權力有名望的時候,卑鄙的人是不敢抬起嫉妒的眼睛看你一眼的。然而,到了你一落千丈的時候,顯示最大的毒辣的是他們。”(《克雷洛夫寓言》)我們怎麼能把這種勢利眼當朋友呢!財富的作用也是這樣,靠金錢、靠酒肉引不來真誠可靠的朋友。李白《贈友人》詩雲:“人生貴相知,何用金與錢。”李白以親身的經驗道出了人生的真理。因此,古人注意從貧困患難中識別人。當你倒黴時願意和你交往的人是真朋友,在你飛黃騰達時才和你拉關係的人多半靠不住。

宋纁所輯《古今藥石自警篇》中有一則故事:司馬光推薦劉元城到集賢院供職。有一天,司馬光向劉元城說:“你知道我為什麼推薦你嗎”劉元城說:“是因為我和先生往來已久罷!”(劉元城中進士後,不就選,而從學於司馬光,所以他這樣回答。)司馬光說:“不是這樣。是因為我不任職閑居的時候,每到節時令節日,你問候不斷。我當宰相以後,唯獨你沒有書信問候我,這才是我推薦你的緣故。”劉元城的人品值得稱讚,司馬光也善於識人擇交;劉後來當了諫議大夫,處事剛正不阿,為士人所敬重。

錢鍾書說:“在我一知半解的幾國語言裏,沒有比中國的古語的‘素交’更能表出友誼的骨髓。一個‘素’字把純潔真樸的交情本體,形容盡致。素是一切顏色的基礎,同時也是一切顏色的調和,象白晝包含著七色。真正的交情,看來象素淡,自有超越死生的厚誼。”

錢鍾書強調的這種“素交”, 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錢鍾書的交友之道,是真正的君子之交,在他的眼中,朋友也絕不是用來“走路”的人,因此他絕不信奉“朋友多了路好走”,而是希望從友誼中找到一種情感的交誼。比如錢鍾書說:“我有大學時代五位最敬愛的老師,都像蒲伯所說,以哲人導師而更做朋友的;這五位老師以及其他三四位好朋友,全對我有說不盡的恩德;不過,我跟他們的友誼,並非由於說不盡的好處,倒是說不出的要好”,所以錢鍾書交朋友不在於朋友對你有“說不盡的好處”,而在於有“說不出的要好”。

友誼不是患難時候的慷慨相助,而是平時感情積累。因此南懷瑾說“朋友的慷慨或吝嗇,肯否排難濟困,這是一回事;我們牢不可破的成見,以為我和某人既有朋友之分,我有困難,某人理當扶助,那是另一回事。”因此朋友絕不是肯不肯為自己困難時候排憂解難,認為即為朋友就該在自己有困難扶助,這都是不對之見。

君子之交淡如水,即是朋友,又何必在乎朋友是否困難時,出手相助。馬克思曾經就在恩格斯死去自己的愛人的時候,請求他幫忙寄錢,解決自己生活困難,卻對恩格斯失去妻子的痛苦不聞不問,恩格斯當時很生氣,但是他沒有在乎馬克思這種無情,依然的給馬克思寄去了錢,後來馬克思知道此事後還深表歉意,但恩格斯毫不在乎。恩格斯對馬克思的寬容和幫助,馬克思對恩格斯的抱歉,就是這樣一種無私朋友奉獻精神,維持了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偉大友誼。

真正的友誼靠的是赤誠相投,而不在於甜言蜜語或重金送禮。至於以物質上的交換,肉麻的吹捧,互相利用,甚至爾虞我詐的小人之交,我們應把它扔到垃圾堆裏去。“君子之交”應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經得起外界環境的考驗。

朋友之間最看重的不是榮華寶貴,不是才學品貌,而是心靈深處的那份相融和認同。

“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確朋友間的最高境界就應該像淡淡的清水、潺潺溪流,沒有負擔,沒有索取,沒有拖累,沒有是非,沒有利害。相聚隻因同道。同道為朋,就應擔當朋友之間的道義:忠實對方,相互守信,彼此尊重,珍惜氣節……

8.愛人者人恒愛之

【南懷瑾語錄】

真正純淨的布施,就是要有愛心,尊重人家、信任人家,樂意幫助任何一個人乃至於貓、狗、蟲子等一切有生命的生物。

如果人們都能做到視人如己、愛人如己,有能力要幫助有困難的人,對苦難者伸出援手,那麼同樣會換來別人的友愛和幫助,但我們並不應提倡出於功利目的的“愛人”、“利人”,不能隻看重付出之後是否能得到同等的回報,而是應該無私一些,出於赤誠地善待他人。人人若都能付出一份愛,那麼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就會變得更加美好,在如今功利色彩極具嚴重的社會,我們更需要這種精神,兼愛不僅是個人的生活藝術,更反映的是一個社會整體形態。

其實,你若幫助別人,在無形當中你也是幫助了自己。請看下麵的故事:

在一場激烈的戰鬥中,上尉忽然發現一架敵機向陣地俯衝下來。照常理,發現敵機俯衝時要毫不猶豫地臥倒。可上尉並沒有立刻臥倒,因為他發現離他四五米遠處,有一個小戰士還站在那兒。

上尉顧不上多想,一個魚躍飛身將小戰士緊緊地壓在了身下。此時一聲巨響,飛濺起來的泥土紛紛落在他們的身上。等周圍平靜下來後,上尉拍拍身上的塵土站起身來,又把驚魂未定的小戰士拉起來。

看到小戰士平安無恙,上尉鬆了一口氣,他回頭看了看,頓時驚呆了:剛才自己所處的那個位置,被炸成了一個大坑。如果自己不是為了救小戰士而飛身躍過來,恐怕此時早已變成炮灰了。

小戰士是幸運的,身邊有一位可以給他無私幫助的人,但更加幸運的是上尉,因為他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幫助了自己,躲開了本應降臨到自己身上的厄運。在前進的道路上,搬開別人腳下的絆腳石,有時恰恰是為自己鋪路。

一位窮苦的學生為了湊足學費,到外地挨家挨戶地推銷商品。由於他一心一意想湊足學費而不想多花錢,於是他決定硬著頭皮向人討些食物。

他敲了一戶人家的門,開門的是一個小女孩,他一看便失去了勇氣,心想,天下哪有大男生跟小女孩討東西吃的於是他隻要了一杯開水解渴。

小女孩看得出他非常饑餓,於是拿了一杯開水與幾塊麵包給他。他很快把食物接過來,狼吞虎咽地吃著,一旁的她看到他這種吃法,不禁偷偷地笑著。

吃完後,他很感激地說:“謝謝你,我應該給你多少錢”

她傻傻地笑著說:“不必啦,這些食物我們家很多。”

他覺得自己很幸運,在陌生的地方還能受到他人如此溫馨的照料。

多年以後,小女孩感染了罕見的疾病,許多醫生都束手無策。女孩的家人聽說有一個醫生的醫術高明,找他看看或許有治愈的機會,便趕緊帶她去接受治療。就在醫生的全力醫治和長期的護理下,小女孩終於恢複了往日的健康。

出院那天,護士交給她醫療費用賬單,她幾乎沒有勇氣打開來看,心中知道可能要一輩子辛苦工作,才還得起這筆醫療費。最後她還是打開了,看到簽名欄寫了以下這段話:

“一杯開水與幾塊麵包,足夠償還所有的醫療費。”

她眼裏含著淚水,終於明白,原來主治醫生就是當年那個窮學生。

山不轉水轉,水不轉路轉,有時一個舉手之勞的幫助可使一個人渡過難關,也往往因為這樣,在你渡過難關的時候,也會收獲意外的幫助。

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會經常遇到一些需要我們付出愛心的事,比如……

在遙遠的波斯尼亞,費希瑪和兩個兒子生活在一個小村莊裏,丈夫卻遠在異鄉工作。有一年波斯尼亞戰爭爆發,戰爭不但讓費希瑪失去了丈夫,也失去了家園,她不得不帶著孩子走上逃難之路。

在棄家而逃之際,費希瑪沒有忘記一隻魚缸和兩條金魚,那是丈夫從外地回來,送給兒子的禮物。現在,它們不僅是已逝的丈夫對孩子的愛,更是兩條活生生的生命啊。於是,她捧起金魚缸從容地走向湖邊,將它們輕輕放進藍藍的湖水。

幾年後,戰火平息,費希瑪和孩子們結束逃難返回家鄉。家鄉處處都是廢墟,一切都從頭做起,但他們在當年放生金魚的湖邊卻看到湖麵泛起片片金光,仔細一看,是一群活潑美麗的金魚,跟他們當初放生的兩條長得一模一樣。原來是那兩條金魚繁殖的下一代。最值得慶幸的是,她的兩個兒子還從當時放生金魚的那片湖水中摸回了那個圓圓的金魚缸。一切都仿佛與自己的親人在亂世後重逢一樣,他們是多麼的高興啊!

漸漸地,費希瑪和她的金魚故事流傳開來,人們紛紛前來觀看,並順便買兩條回家送人。於是出售金魚成為費希瑪一家的致富之路,費希瑪和她的孩子們終於擺脫了戰亂和貧窮,過上了安寧殷實的生活。

當年,當費希瑪捧著一缸金魚走向湖邊時,她未必知道自己播下的是生命的種子,然而,今天這滿湖的金光粼粼中每一片都是一枚美麗的果實。這就是善念的回報。

兩條小小的金魚,居然能夠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真是不可思議!其實,真正改變了費希瑪一家命運的應該是她當初的愛心才對。

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會經常遇到一些需要我們付出愛心的事,比如扶老人過馬路,給手上的小動物治療,向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等等。隻要我們堅持不斷地播撒愛心,我們也會像費希瑪一家人那樣收獲很多美好的東西的。

有些人總是更多地想到別人是否對自己好,是否尊敬自己,而很少去想自己是否對別人好,是否尊敬別人。其實事情是相互的,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往往會用同樣的態度對待你。懂得關懷獲得朋友。盡量去幫助別人吧, 隻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