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重視朋友之間的禮儀
許多人常有一個錯誤的想法:摯友之間無須講究禮儀。因為好朋友之間已相當熟悉,親密信賴如親兄弟,財物不分,有福共享,若是講究禮儀,不但顯得拘束,還顯得十分見外。其實,這是一種認識上的誤區。人與人之間和諧深沉的交往,需要充沛的感情為紐帶。這種感情不是矯揉造作的,而是真誠的自然流露。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用禮儀來維護和表達感情是人之常情。待摯友仍須敬,並不是說在一切情況下,都要僵守不必要的煩瑣的客套和熱情,而是強調好友之間相互尊重、不能在禮儀上跨越對方的禁區。
(5)與朋友保持距離
明智之人在與朋友交往之中,懂得保持距離。距離對情感而言不是空間上的遠近,而是交往的層次和質量。所以說,真正的情誼是心靈的默契和情感上的升華,聰明的人會把情感放在和理性等距離的位置上,在交往中和朋友保持合適的距離。
很多人常常有一個錯誤的思想:摯友之間無須講究禮儀,因為好朋友親密信賴如親兄弟,講究禮儀拘束便顯得親疏不分,十分見外。
其實,朋友的關係的存續是以相互為尊重為前提的,容不得半點強求,幹涉和控製,彼此之間情趣相投,脾氣相對,則和,則交;反之,則離,則絕。朋友之間再熟悉在親密,也不能隨便過頭,不恭不敬,否則,默契和平衡將被打破,友好關係不複存在,維持朋友親密關係的最好方法就是往來有節,互不幹涉,“久而敬之”友誼才能天長地久!
道不同不相為謀
【南懷瑾語錄】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這一篇以曾子的話來作結論,也是講朋友之道;朋友的積極意義在什麼地方。“君子以文會友”,這個“文”包括了文化思想。結交誌同道合的朋友,目的在哪裏在於彼此相助,達到行仁的境界。……思想目的不同,沒有辦法共同相謀,但並沒有說一定要排斥。沒有辦法互相討論計劃一件事,隻好各走各的路。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意思是誌向不同,不在一起謀劃共事。
東漢時,管寧與華歆二人為同窗好友。有一天,二人同在園中鋤草,發現地裏有塊金子,管寧對金子視如瓦片,揮鋤不止,而華歆則拾起金子放在一旁。又一次,兩人同席讀書,有達官顯貴乘車路過,管寧不受幹擾,讀書如故。而華歆卻出門觀看,羨慕不已 。管寧見華歆與自己並非真正誌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自此以後,再也不以華歆為友 。
“割席絕交”的故事也就是說交友要交誌同道合的朋友,誌趣不同,難成朋友。
南懷瑾初到台灣時,全靠“煮字療饑”,一直沒有正式工作,過了十餘年貧寒生活。1963年,台灣“中國文化大學”聘請南懷瑾擔任教授,從此他的生活才相對比較安定。他接到聘書時,非常感慨地寫了一首詩:“門外忽傳走轉車,聘書遞送卻愁餘。自從長揖山林後,又向人間填表書。”由此可見,他是十分珍視這個工作機會的。
但是,他卻拒絕了一個極好的工作機會。1966年,他應蔣介石、蔣經國父子的邀請,到台灣三軍各駐地巡回演講。有一次,他在高雄岡山空軍基地演講時,蔣介石也在現場,受到他演講中某些觀點的觸動,回台北後,即下令成立“複興中華文化委員會”,蔣介石親任會長,邀請南懷瑾主持實際工作。這是一個多好的工作機會啊!名利權勢的收獲,遠遠勝過一紙私立大學的聘書。但南懷瑾非但沒有欣喜拜受,反而婉言拒絕了。因為這不合乎他的處世原則,他有意要跟政治勢力保持一定距離。後來,他同別人談起這件事時說,他是“以保持超然身份之故,婉辭美意”。
還有一次是在1976年,台灣“中國廣播公司”邀請他給員工講授《易經》課程,每周一次。他講了十幾堂課,反響很好,他的自我感覺也很好。那天,他正講得興致勃勃,忽然聽到廣播發布的消息:蔣經國的長子蔣孝武接任“中國廣播公司”的董事長。演講結束時,他立即對聽眾說:因有事要出門,暫時請假,待回來後繼續講課。就這樣,他果斷地中止了在“中廣”公司的《易經》課程。有人問他為什麼,他說:“從此變成禦用文人,學術自由沒有了,還不如躲著他們比較好。”
蔣氏父子走的是政治的道路,南懷瑾先生走的是學術的道路,因為“道不同,不相為謀”,於是,拒絕了他們的美意。如此一來,工作自然是沒有了,更不可能成為朋友了。
所謂“人各有誌,不能強勉”,又所謂“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其實都是“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意思。從“道”的本義即“道路”來說,“道不同”,即意味著人與人之間所取的“方向”或“目的”不同,以及達到“目的”的方式與方法不同,所以,“道”不同者,是不可能在一起共事相謀的。換言之,朋友就是“誌同道合”的代名詞。當然,“道”在這裏的外延較廣,既指人生誌向,也指思想觀念、學術主張、人生原則等。
“道不同,不相為謀”這句話說出了交友的原則,即誌同道合。那麼如何才能結交誌同道合的朋友呢可以參考下麵幾點:
(1)以敬交友
兩個或多個有著獨立思想、獨立人格、個性迥異的人,隻有在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相互謙讓的基礎上,才能融洽相處。如果你看不慣我,我看不慣你;你瞧不起我,我瞧不起你,為了某種需要不得不走到一起,就變成小人之交了。
(2)以誠交友
與朋友結交,要真誠相待。但是,也不能強求對方的真誠,如果你重視對方,首先要向對方表達誠意。
(3)以信交友
朋友信服你,才願意跟你保持友誼。這就要求你對朋友守信用。在生活中,有些人不知道“信”之重要,經常用虛言假意敷衍別人,久而久之,必然失去別人的信任,更不可能交到真心朋友。
(4)以禮交友
對任何人都要保持尊重,注意禮儀。如果對人輕率不恭,別人根本不願走近,更談不上成為真心朋友。所以,要有這樣的理念:每一個人都有可尊敬之處。不了解一個人而輕視他,是狂妄自負;了解一個人而輕視他,是缺乏修養。
(5)以義交友
做人要講義氣,“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才是真朋友。交朋友時,如果見別人發達了就去趨奉,失意了就棄而遠之,不過是小人之交,是很難交到真正朋友的。
“道不同,不相為謀”是交友的原則。它可以幫助你更好地把握交友的分寸。有了這樣的大原則,你就解決了為什麼交友、與誰交友、如何交友的種種細節問題。這時,你交友時就不再盲目了。
君子之交淡如水
【南懷瑾語錄】
交朋友之道,最重要的就是這四個字——久而敬之。要把握好分寸。這種分寸包括:交友要有原則、有選擇、有舍棄、有距離、有敬意。總而言之,交朋友不能太疏遠也不能太密切,應該是心裏有友,但是不侵犯別人的生活,也就是所謂的“親如蜜卻淡如水”。親密得像蜜糖一樣,形容關係好,但同時也要“淡如水”,彼此都很自由。
“君子之交淡如水”,原來這是莊子說的。《莊子山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也就是說君子之交是平淡的,小人之交卻如同酒一樣濃的。君子之間的友誼平淡情純,但真實親密而能長久。小人的友誼濃烈甜蜜,但虛假多變,經不起時間的考驗。
交友也有君子之交和小人之交。君子之交以互相抵而道義、切磋學問、規勸過失為目的,友誼是建立在互相理解、思想一致的基礎之上的,故雖平淡如水,但能風雨同舟,生死不渝。小人之交是建立在私利的基礎上的,平時甜言蜜語,信誓旦旦,一旦麵臨利害衝突,就會交疏情絕,反目成仇。
唐貞觀年間,薛仁貴尚未得誌之前,與妻子住在一個破窯洞中,衣食無著落,全靠王茂生夫婦經常接濟。後來,薛仁貴參軍,在跟隨唐太宗李世民禦駕東征時,因薛仁貴平遼功勞特別大,被封為“平遼王”。一登龍門,身價百倍,前來王府送禮祝賀的文武大臣絡繹不絕,可都被薛仁貴婉言謝絕了。他惟一收下的是普通老百姓王茂生送來的“美酒兩壇”。一打開酒壇,負責啟封的執事官嚇得麵如土色,因為壇中裝的不是美酒而是清水!“啟稟王爺,此人如此大膽戲弄王爺,請王爺重重地懲罰他!”豈料薛仁貴聽了,不但沒有生氣,而且命令執事官取來大碗,當眾飲下三大碗王茂生送來的清水。在場的文武百官不解其意,薛仁貴喝完三大碗清水之後說:“我過去落難時,全靠王兄弟夫婦經常資助,沒有他們就沒有我今天的榮華富貴。如今我美酒不沾,厚禮不收,卻偏偏要收下王兄弟送來的清水,因為我知道王兄弟貧寒,送清水也是王兄的一番美意,這就叫君子之交淡如水。”此後,薛仁貴與王茂生一家關係甚密,薛仁貴“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佳話也就流傳了下來。
何為君子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這個“命”就是生命本體,就是“道”,也是所謂“天命”。用馬克思的話說,就是人的本質力量。知“天命”之人,明“道”之人就是“君子”。就自強不息與天同健。也就是《陰符經》所說:“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所謀何事所憂何為君子“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何為水
液態,無色、無味。水在0度可以結成冰,冰在0度可以化成水。
君子之交淡如水:冥冥之中一份驚喜,人性且厚道。
歐陽修有著名的《朋黨論》,文中說的“朋黨”雖屬政治集團和政治派,但文章的論點也是對君子之交和小人之交的精辟分析。試摘引如下:
“大凡君子與君予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先之理也。然臣謂小人無朋,惟君子則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祿也;所貪者,財貨也。當其同利之時,暫相朋引以為朋者,偽也;及其見利而爭先,或利盡而交疏,則反目賊害,雖其兄弟親戚不能相保。故臣謂小人無朋,其暫為朋者,偽也。君子則不然,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國,則同心而共濟,始終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君子之交和小人之交的區別在於“同道”還是“同利”。小人之交因為是為了私利而互相勾結,所以見利就爭先,利盡就交疏。這樣的朋友是假朋友,或者是暫時的朋友。君子之交是堅持道義的原則和社會的使命,所以能夠相益共濟,始終如一。這樣的朋友才是可靠的真朋友。我們要交誌同道合的真朋友,不要交追逐私利的假朋友。在交友方式上也要寧取平淡而持久,勿取甜蜜而多變。孔子提出“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論語顏淵》)通過文字結交朋友,是知識分子交友的常用方式,通過交流作品互相切磋學問,研究問題,來增進友誼和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