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丁南華倫,一位商業藝術家。有一次任務的對象是一位喜歡雞蛋裏挑骨頭的藝術組長。費丁南每次離開他的辦公室時,總覺得心裏不舒服,不是因為他的批評,而是因為他攻擊費丁南的方法。最近這個組長交了一件很急的稿子給他,後來又打電話給費丁南,要費丁南立刻到他辦公室去,說是出了問題。當費丁南到組長辦公室之後,麻煩就來了。組長滿懷敵意,終於有了挑剔的機會。在組長惡意地責備費丁南一頓之後,費丁南說:“組長,如果你的話不錯,我的失誤一定不可原諒。我為您工作了這麼多年,實在該知道怎麼做才對。我覺得慚愧。”“我應該更小心一點才對”,費丁南繼續說:“您給我的工作很多,照理應該使你滿意,因此我打算重新再來。”“不!不!”組長反對起來,“我不想那樣麻煩你。”他告訴費丁南隻需要稍微修改一點就行了,又說一點小錯不會花他公司多少錢,不值得擔心。

結果組長邀費丁南同進午餐,分手之前組長開給費丁南一張支票,又交代費丁南另一件工作。費丁南成功地使用這個技巧,贏得了一位暴躁易怒的藝術品顧主的好印象。

從上麵的例子可以看出,隻要一個人主動承認錯誤,那麼談判的結局就會比較愉快。而且,主動承認錯誤的一方並不一定就是談判中失敗的那方。

當我們不小心犯了某種錯誤時,逃避並沒有任何實質意義,最好的辦法是坦率地承認和檢討,並盡可能快地對事情進行補救,隻有這樣才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當我們正確的時候,我們要溫和地、巧妙地得到人們對我們的同意;當我們出現錯誤的時候——如果我們對自己誠實,我們要及時承認我們的錯誤。這種方法不僅僅隻是產生驚人的效果,比我們為自己辯護更有趣味。因為它是用一顆真誠的心、一顆敢於承認錯誤的心而承認自己的錯誤,這樣的心態會使我們得到人們的認可,得到人們的愛戴。

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哪些不計其數已釀的錯誤將會漸漸遠離自己。正如天空能容納每一片雲彩,不論其美醜,所以天空才能廣闊無比;又如高山能容納每一塊岩石,不論其大小,才方得自身的雄壯無比。我們也要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做一個心胸寬廣的人。坦誠自己的錯誤,為自己贏得更廣闊的生存天空。

寬容是交際的潤滑劑

一般說來,如果你不喜歡人們,有個簡單的方法可以教化這種特性:尋找別人的優點。你一定會找到一些的。

——戴爾卡耐基

著名文學家歌德告訴我們:“人不能孤立地生活,他需要社會。”良好的人際關係不僅僅會給人生帶來快樂的感受,還能促進一個人的成功。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則需要以寬容的品質為基石,在相互的寬容諒解中求得發展和進步的願望才能實現。一個人首先隻有自身具備了寬容的品質,才會懂得理解和尊重他人,才會具有仁愛之心,容人之量,才能提升自己的修養,成為一個顧大局、識大體的人。

水果市場上熙熙攘攘的,許多攤位前都擺有各色的水果,其中一個賣海棠的果販遇到了一位難纏的客人。

“咦,這水果這麼爛,也要賣5元一斤麼”客人拿著一個水果左看右看。

小販很客氣的笑道:“我這水果質量還是很不錯的,不然先生你可以先去別家比較比較,再決定要不要買。”

客人堅持說:“不用比較了,一斤4塊錢,不然我不買。”

果攤小販還是微笑著說:“先生,假如我一斤賣你4元,那我又怎麼向剛剛買我水果的顧客們交代呢”

那位先生還是不甘心,“可是,你看你的水果這麼爛,價格還是很不合理。”

“嗬嗬,不會的,如果是很完美的,那估計一斤就要賣10元了。”小販依舊笑眯眯的,絲毫不見生氣的跡象。無論這位客人怎麼挑剔,怎麼嫌棄,小販都一直麵帶微笑的接待他,就像第一次的微笑一樣親切。客人雖然百般刁難,最後還是以一斤5元買了。

隔壁攤位的小販說他:“剛剛那個人的脾氣那麼差,你還對他微笑,真有你的,怎麼可能一直不生氣呢。”小販笑笑,隻淡淡的說了一句話:“嫌貨的人才是真正想買貨的人。”旁邊的小販恍然大悟。

這位賣水果的小販,完全不在意別人批評他的水果,並且能一直保持不生氣的狀態,不隻是對自己的水果有信心的緣故,更在於他良好的個人修養。有時候在生活中,我們根本都不能和這個小販相比,稍微有人說兩句,我們就已經沉不住氣了,更不用說始終麵帶微笑。

小販可謂是一個洞察人心的明白人,而明白人往往是那些豁達、寬容的人。寬容不僅僅表現在對別人錯誤的容忍和原諒,更表現在對世事和人情世故的洞悉。而其最高境界就是豁達,豁達是一種博大的胸懷,更是一種超然灑脫的態度。一般說來,豁達開朗之人都能夠寬容的傾聽別人的不同的意見或看法,能夠對不同於自己的思想、言論、行為甚至宗教信仰等都能加以理解和尊重。這樣的人,從不輕易把自己認為 “正確”或“錯誤”的東西強加入別人的頭腦中。他們也會有不讚同別人的觀念或者做法的時候,但他們一定會尊重別人的選擇,留給別人思考和生存的空間。

一位哲學家這樣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人想要享受自由的話,就必須采取兩種態度:道德方麵,一定要擁有謙虛的美德;心理方麵,任何人都應該擁有兼容並蓄的雅量和寬闊的胸襟,對於自己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意見要采取求同存異的原則。也就是說,堅持這兩種態度,大家

常常有一些所謂厄運需要我們去麵對,其實那或許隻是因為對他人一時的刻薄和狹隘,必然會相互容忍彼此的意見,相互包容,這樣雙方就都享有自由了。寬容不僅僅是一種做人所必須擁有的美德,還是一種明智的處世原則,更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交往、發展的“潤滑劑”。而在自己的發展道路上自設的一個障礙罷了;而那些所謂的幸運,也可能隻是因為對他人的一點小恩惠和幫助,無意中拓寬了自己的道路,給自己的發展帶來了各種無限的可能。寬容就好像冬日裏暖融融的陽光,能夠把別人心裏的堅冰變成潺潺的細流,不但滋潤了他人的心田,同時也滋潤了自己的心田。一個不懂得去寬容別人的人,往往給人一種愚蠢的感覺,這樣的人生活大抵也不怎麼幸福,於是他們總是蒼老的很快;而一個不懂得寬容自己的人,更會因為把生命之弦繃得太緊而傷痕累累,甚至急速的斷裂。

雖然我們生活在一個越來越功利的環境裏,但假如我們由於太吝惜自己的私利而不肯為別人讓一小步的話,最終就會走投無路;倘若我們隻是一味的爭強好勝而不肯接受別人的一絲絲見解的話,最終就會陷入世俗的河流而無法前行;假如我們總是一味的求全責備而不肯寬容別人的一丁點瑕疵的話,最終會變成孤家寡人而倍感孤獨。

曾經有人把人比喻成是“會思考的蘆葦”,因為人太弱小一邊,太容易因為情緒的波動,而改變自己對事物原本正確的了解和看法。

古語有雲:“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就算是聖賢也會有一時之失,更何況我們,那麼為何我們不能以寬容的心態來麵對自己和別人的失誤呢要知道,“過而能改”是很值得讚賞的一件事。當然,寬容並不是指對惡行的遷就和退讓,也不是對自私自利的鼓勵和縱容。誰都有可能碰到被情勢所迫的無奈,無可避免的失誤以及考慮欠妥的差錯。

在日常生活中的我們,一旦和別人的利益發生衝突的時候,切記不要急躁、衝動,假如友誼和利益不可兼得的時候,就請首先考慮友情吧,因為利益是一時的,而尤以不但是一輩子的,說不定還能給我們自己帶來意料之外的喜悅。“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曾經說過這樣一句隻有四個字的話,那就是“吃虧是福。”這絕不是大師阿Q式的精神安慰,而是其一生閱曆的高度總結和概括。

一個人想要在社會上生存,謀求人生更大的發展,就需要擁有許多種智慧:生活中需要有博得好人緣的智慧,工作中需要有能迅速解決問題的智慧,經商做生意需要有抓住商機的智慧,教育孩子需要有洞察孩子的智慧……這些智慧,往往會對生存中某一方麵的成功有著極其重大的影響,甚至是不可或缺的。而其中有一種智慧,我們大多數人並沒有意識到它的重要性,因為很多人沒有它也一樣的生活。但是一旦我們擁有了它,就等於為自己的人生插上了翅膀,各個方麵的能力都會得到一個質的飛躍,這種智慧就叫做寬容。

那些總是患得患失,吃不得半點虧的人,是無法做到寬容的對待別人的,隻有那些在利益、得失麵前能夠包容,不斤斤計較的人,才是以大局為重的人;那些總是喜歡處處爭先,得理不饒人的人是無法做到寬容的,隻有那些凡事以和為貴的,讓字當頭的人,才是擁有包容美德的人;那些總是聽不進別人意見,自以為是的人是無法對他人寬容的,隻有那些願意虛心聽取別人意見,能夠做到兼容並包的人才是擁有大智慧的人。懂得包容的人,就算是麵對那些言辭激烈的攻擊也不會喪失理智,擇其善者而從之,就算是莫名其妙遇到別人的冒犯,也能夠泰然處之,維持一個平和的心態。

總有一些人喜歡占小便宜而不願意吃虧,但往往占到的也隻是小便宜而已。俗話說得好:“吃小虧占大便宜”,事實上也確實是這個樣子的,很多懷著吃小虧甚至吃大虧的人,往往會發現自己幸運的不可思議,老子說過:“夫唯不爭,是以不去”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孔老夫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是總會有那麼一些人總是和他人計較,聽不進逆耳之言的人,這些人到最後大多都會成為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孤家寡人。包容,其實就是在做事、在對人的時候,充分的考慮他人與大局的利益。隻要我們那樣做,就會發現,自己的利益不但不會受損,反而比原來期望得到的更多。

包容的人往往會因為其謙和的姿態而避免成為別人攻擊的目標,他們的人際關係會比其他人和諧,且更容易得到別人的尊重和幫助,從而使隻記得生活、工作、前途順風順水。

杜若大學一畢業就進入了某合資公司的外貿部就職,由於她初入職場,因此總是有很多東西都看不慣。並且杜若還不幸的碰上了一個沒什麼本事、隻會拍馬屁的主管。這位主管下班後就算沒什麼事,也一定要跟著日本總部派過來的課長加班。他總是把白天已經理好的文件弄得一團亂,一出錯就把責任推給杜若。而杜若不是一個很會“爭”的女孩子,隻好忍氣吞聲,妄圖等待日本課長的火眼金睛能夠發現,結果一等就等了三個月,還是沒有等來一句公道話。一氣之下杜若就辭職去了另外一家外貿公司。

在第二家公司,杜若出色的工作能力博得了許多人的讚賞,就連老總也有所耳聞。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她在怎麼努力也無法使脾氣暴躁、對人嚴苛的馬經理滿意。心灰意冷間,她又萌生了退意,想要跳槽,於是就向新加坡總部遞交了辭呈。總裁先生並沒有竭力的挽留杜若,隻是很平靜的告訴她自己處世多年積累的一條經驗:如果你討厭一個人,就努力想辦法去愛他。總裁後來意味深長的告訴她,他也曾經雞蛋裏挑骨頭一般在一位上司身上找優點,結果果然發現了了他的兩大優點,而那位上司也慢慢地喜歡上了他這個得力幹將。

雖然杜若依舊討厭她的經理,但卻悄悄的收回了辭呈。她告訴別人:“隻要想開了,就一切都好了,一個成熟的人就應該放開自己的心胸,去包容一切。換一種思維看人生的話,就會發現原來不曾發現的許多樂趣。並且,樂趣永遠會比煩惱要多得多。”

卡耐基說:“一般說來,如果你不喜歡人們,有個簡單的方法可以教化這種特性:尋找別人的優點。你一定會找到一些的。”釋迦牟尼也告訴我們:“以愛對恨,恨自然消失。”去試著喜歡那些你不喜歡的人吧,找出他們的優點,假以時日,他們回報給你的一定是同等的喜歡,而不再是厭惡。

一個人隻有保持豁達開朗的心境,寬容的接受別人,善於與他人相處,這個人就能被他人接受、理解直至尊重,並且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能夠很好的進行溝通,為自己創造協調的人際關係,讓自己能夠真正體驗人生的每一刻美妙,尋找屬於自己的人生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