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的原文寫到:“語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際,非一士之智也’。信哉!夫高祖起微細,定海內,謀計用兵,可謂盡之矣。然而劉敬脫挽輅一說,建萬世之安,智豈可專邪!
翻譯過來就是:價值千金的狐裘,不是一個狐狸腋下的毛能夠織成的;一根梁柱的損壞也不能造成一座亭台樓閣的倒塌;一個王朝的興旺,靠的是無數智謀之士的共同智慧。劉敬的這一計謀,保證了漢朝萬世基業的安寧。
忙完了此事的劉敬隱居了。而曾經為了女兒而怨恨過劉敬的呂後也在掌握大權後,為劉敬封侯。死後的劉敬,獲得了人們的尊重,在今天陝西省永壽縣還有劉敬廟,廟前一塊石碑,正麵刻鑿著明代永壽縣令候加承的一首謁建信候七絕:楚炬煙消霸業貨,郫雲堞雨不勝情。尋常軼輅回鑾銘,百二秦京複漢京。今日驚看遺骨匣,邑人漫指種金坪。山頭仿佛忠魂在,明月年年對風城。
劉邦采納了劉敬的策略,內心更覺自己的江山坐得越來越穩了,可此時偏偏有人又來給劉邦心裏添堵了,這個給劉邦送情報的人是趙國相國貫高的對頭。要說這人啊,一旦成了名就得低調,否則肯定沒好日子過。貫高要刺殺劉邦的計謀被自己的仇人知道了,這消息肯定是要傳到劉邦耳朵裏的。得知此事的劉邦,突然想起去年經過趙國時自己的心為什麼撲騰了一下,此時終於明白了,原來有人要暗害我,立刻下令逮捕這些作亂的人,首當其衝的就是貫高和那位高富帥張敖。
要說這些“感慨悲歌之士”真不是吹的,關鍵時刻,都把“義氣”二字擺在第一位,為了讓告發者死無對證,十多個人,一個接一個奪劍往自己的脖子上抹。但這些家夥可能還沒想那麼多,沒想到自己的行為可能會給劉邦一個錯覺——畏罪自殺。
貫高著急了,一股怒氣沒壓住,破口大罵:你們這一群蠢貨,誰讓你們自殺的,你們都死了,誰來給小主人解釋啊!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既然劉邦已經懷疑張敖,自然是要采取一定措施,韓信就是一個例子。劉邦派出去的這些人將此次謀殺案的“策劃者”——張敖壓上了囚車。
劉邦作為一名成功的政客,並不想多殺人,隻想保住自己的王位。所以下了一道詔書,有誰敢跟隨趙王張敖,老子誅你們九族。所有人看到了劉邦的決心,預感大事不妙,紛紛逃散。真可謂大難臨頭各自飛啊。所以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得意之時,身邊的人大都在錦上添花,真正稱得上生死之交的沒有幾人。但人生一世,我們不能苛求,勝者為王敗者寇,劉邦之所以成功,正是這些雪中送炭和錦上添花的人共同的功勞。有時候我們需要錦上添花,失敗了也要願賭服輸。可關鍵是張敖這哥們跟們沒想賭,還落得如此悲慘,真是人點背喝涼水都塞牙縫啊
起點中文網www.qidian.com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手機用戶請到m.qidian.com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