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楚河漢界(下)(1 / 2)

韓信渡河的辦法很奇特,他並沒有用船,而是用了一種叫做木罌缶的工具。對於這種工具已經難以考證,但從康熙字典對“罌”字的解釋可以看出,這個東西下邊粗,上邊細,可以盛水。古時候並沒有今天所謂的水缸,據我猜測,平日裏代替水缸的就是這種叫叫做木罌缶的盛水容器。韓信定然是將這些東西裝一部分水,使其懸浮在水麵上,同時用繩索連成一片,用木板進行固定,這樣就形成了一條水上浮橋。把浮橋從上遊投下去,到了下遊比較窄的河床,這浮橋自然就被卡死了。韓信的大軍輕而易舉的進入了魏國的腹心之地。

過了河的韓信並沒有向蒲阪(今山西省永濟市)進軍,而是直接奔向安邑(今山西夏縣北),意在將魏國割成兩段,然後再漸漸縮小包圍圈,將魏豹圍死在東南角。正所謂“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得此訊息的魏豹猶如焦雷轟頂,立刻出兵援救。韓信設好埋伏,以逸待勞,等待魏豹的大軍送到自己的嘴裏。一切都在韓信的掌握之中,魏豹被生擒了。

這次出軍,劉邦給韓信拍了兩個助手。一個是曹參,另一個是張耳。曹參的任務是監督,而張耳的任務是報仇。拿下了魏國,第二個進攻的是代國。公元前205年的9月份,也就是本年的最後一個月,代國滅亡了。

此時,劉邦的大軍駐紮在滎陽,築起一條甬道,以便從敖倉獲取糧食。但麵對強勢的項羽,劉邦還是有所顧忌的。正在此時,那個天下第一雄辯之士——酈食其,給劉邦獻上一策。讓他把吃到嘴的肉都吐出來,還給各路諸侯,以使各路諸侯出兵相助。要說腐儒實是政治上的白癡,就知道效法古人,卻不結合當前形勢進行相應的分析。幸好張良趕到,才挽救了劉邦的基業。張良連連發問,劉邦連連搖頭。最後八個問題一結束,劉邦出了一身冷汗。

麵對劉邦的堅守不出,項羽借鑒了上次破釜沉舟的經驗,以同樣的手法把劉邦的飯碗砸了。劉邦無奈之下,隻好求和。關鍵時刻,範增又出來了。這範老爺子看不慣劉邦,一定要置之死地而後快。項羽聽從了範增的建議,玩命的攻打劉邦。關鍵時刻,那個從自己手底下逃跑的陳平使用了最普通的一招離間之際。但頭腦簡單的項羽還是中計了。無奈的範增離開了,老爺子一股急火攻上心來,沒多久就死了。而在項羽殺死了韓王成之後,張良立誓要報此仇,早已跑到了劉邦身邊幫著謀劃,此時的項羽身邊完全沒有可用的人才了,而且還平添了一個列害的對手。

但項羽此時在軍事上還是占有一定優勢。公元前204年的5月份,滎陽城在項羽瘋狂的進攻下,終於守不住了。關鍵時刻,劉邦又逃了。他把城留給了周苛、樅公以及那個背叛了他的魏豹。此時城中三人兩條心,周苛開始謀劃將魏豹先弄死,以防患生肘腋。但即便如此,周苛還是被項羽攻破了城。

項羽很有意思。他自己從來不去挖掘人才,但是看別人手底下的某某人好用,他就像挖過來自己使。但殊不知,諸多人才都是從他手底下跑到劉邦那裏的。此時的周苛被項羽生擒了,項羽向借此說服周苛為自己賣命,結果換來一頓臭罵。項羽怒了,把周苛活生生的給煮了,最倒黴的是那位樅公,因為周苛而被項羽遷怒,結果也被殺了。劉邦跑了,一路向西,撤回了老家。而在逃跑之前,他已經把韓信的精銳部隊全部調到滎陽,為自己逃跑創造時間。此時的韓信麵臨這下一關更為艱巨的任務——攻打趙國。關鍵時刻卻被劉邦把部隊精英都給調走了。但領導既然已經做好了戰略部署,自己就要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