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的理論背景、涵義及意義
多元智能理論自1983年由哈佛大學發展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Gardner)教授提出以來,迄今已有近20年的曆史,已經逐漸引起世界廣泛關注,並成為20世紀90年代以來許多西方國家教育改革的指導思想之一。
不僅加德納本人的有關著作被譯成20多種語言,其他專門研究多元智能理論的著作和論文在美國等西方國家有關心理和教育的研究成果中也占到了非常可觀的比重。
1.傳統智力測試理論存在的弊端及批判
19世紀80年代,英國著名的生物學家高爾頓(Galton)首先創建了對智力進行測量。1905年,法國心理學家比奈(Binet)和西蒙(Simon)為了鑒別智力有缺陷的兒童以讓他們接受特殊的教育,編製了世界上第一個正規的智力測驗量表。從此,智力測試便風靡美國乃至全世界。然而,也正是從智力測試產生之日起,關於智力測試局限性的爭論就從未停止過,人們對它的批判主要是針對智力測試的潛在理念即智力是一元的、是一種單一的整合的能力而提出的。
很早就有對智力單因素論的批判,加德納雖不是批判傳統智力理論的第一人,但他的批判以及他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使傳統智力測試的若幹局限性愈加突顯。
2.加德納對智力測試理論的研究經驗的積累
加德納(1943-)出生在美國賓西法尼亞洲斯克蘭頓(Scranton)市,自幼熱愛音樂特別是鋼琴藝術,高中後的生活幾乎都是在哈佛大學度過的。
加德納是一位發展和認知心理學家,1972—2000年間任零點計劃主任。他獲得過普林斯頓(Princeton)、麥克吉爾(McGill)及愛維(TelAviv)等大學的18個榮譽學位。1981年因為在哈佛零點計劃的工作而獲得麥克阿瑟(MacArthur)獎。他在發展心理學、神經心理學、教育學、美學和社會學等多個領域出版了約20本書,發表文章和書評約400篇。
在加德納第一部著作《藝術和人的發展》(1973)中,他指出皮亞傑的發展模式隻適用於“最終導向科學思維的思維過程,其終極狀態可以非常邏輯地表達出來”。在這種批判的基礎上,他考察了創造性活動中認知過程的發展,開始著重探索偉大的藝術家的思維過程,並相繼出版《藝術、智能與大腦:對創造力的認識途徑》(Art,Mind,andBrain,1982)等著作。
多元智能理論的主要理論觀點:智能是在某種社會或文化環境的價值標準下,個體用以解決自己遇到的真正難題或生產及創造出有效產品所需要的能力。
八種智能簡介及重點分析
多元智能理論自1983年由哈佛大學發展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HowardGardner)教授提出以來,迄今已有近20年的曆史,已經逐漸引起世界廣泛關注,並成為20世紀90年代以來許多西方國家教育改革的指導思想之一。不僅加德納本人的有關著作被譯成20多種語言,其他專門研究多元智能理論的著作和論文在美國等西方國家有關心理和教育的研究成果中也占到了非常可觀的比重。
1.語言文字智能,就是指人身上所體現出來的對語言文字的掌握能力。
2.數學邏輯智能,是指數學、邏輯推理和科學分析的能力。雖然最偉大的發展心理學家讓·皮亞傑(JeanPiaget)認為自己研究了所有的智能,但我認為他研究的隻是數學邏輯智能。雖然我首先命名了語言和數學邏輯智能,但我並不認為它們最重要。事實上,我認為這七種智能同等重要。然而,我們的社會今天將語言和數學邏輯智能置於最重要的位置上,大部分智能測試都建立在這一基礎上。如果你的語言和數學很好,你的智商測試和SAT的成績一定很高,從而可以進入一所名牌大學就讀。但當你一旦離開學校,仍然能有良好的表現,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擁有和能否運用除此之外的一些智能。我所給予同等注意力的,正是語言和數學邏輯以外的智能。
3.視覺空間智能,是在大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外部空間世界的模式並能夠正確的運用和操作這模式的能力。水手、工程師、外科醫生、雕刻家、畫家等都是具有高度發達的空間智能的例子。
4.音樂旋律智能,是指對音樂旋律欣賞和鑒定的能力。倫納德·伯恩斯坦(LeonardBernstein)擁有很高的音樂智能,莫紮特的可能更高。
5.身體運動智能,是運用身體或身體的某一部分解決問題或製造有效產品的能力。舞蹈家、運動員、外科醫生、手工藝大師等人都表現出高度發達的身體運動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