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說泡沫,大體是指這四個“泡”。從這個意義上說,前幾年互聯網發展確有不正常的一麵。比如著名的8848網站,曾是中國電子商務的“旗手”,現在名存實亡,最近重組後幹脆放棄了電子商務。這不是一般的泡,是大大的泡。
堅實厚重的互聯網
但是,能不能由此就說互聯網不行了?恐怕不能。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看三個和互聯網有關的基本數據:一是上網的計算機數,二是網民增長的速度,三是帶寬。
根據CNNIC的統計,從1997年到2001年6月底,我國內地上網計算機數從29萬台增長到1002萬台,增長近34倍;即使是從“泡沫”開始破滅的2000年4月算起,也增長了將近2倍。網民從1997年的62萬,發展到目前的2650萬,增長近42倍;從2000年3月到現在也增長了將近6倍。還有和數據流量密切相關的帶寬,從1997年的25兆擴張到現在的3257兆,增長了129倍。這些數據說明,互聯網的基本要素保持著穩定、迅速的增長。這是最基本的估計。
而從應用方麵來看,互聯網也一直很堅實地往前走。1997年1月1日人民網剛上網時,原創新聞幾乎沒有。現在,每天發布的各種新聞信息加在一起上萬條。人民網的訪問量從最初的幾萬,到,目前1000多萬。有的網站更多。最近有調查表明,用戶平均一星期發郵件近10份,收郵件7份至8份。前幾年,網站上的人影還是一蹦一蹦的,看不清。現在,多媒體開始成為最時髦的互聯網業務。網上遊戲已經成了規模。即便是大家認為還不算成功的電子商務,在旅遊產品開發和購書業務開發這兩方麵,已經有了突破性發展。
實際上,到現在互聯網最大的應用還是發布、獲取新聞信息。在這個過程中,網絡媒體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在媒介大家族中越來越舉足輕重。調查表明,網民一周接觸互聯網的時間僅次於電視,超過10個小時。網民上網後,接觸傳統媒體的時間明顯減少,看電視的時間減少了32%,聽廣播時間減少了34 010,看報紙減少了23%,看雜誌減少了28 010,讀書減少了22.6 010。在一些大城市網民中,互聯網已開始成為個體與社會溝通的第一通道。
在社會對互聯網非議甚多、很多投資商對互聯網失去興趣、業界精英“大逃亡”的時候,上述實實在在的調查數據表明,互聯網正日益深入我們的生活,充實我們的生活,改變我們的生活。
問題出在哪裏?
互聯網不是泡沫,它在穩定地成長。但是,互聯網在自身發展路途中,確實遇到了麻煩,突出的問題是收入模式,“隻會燒錢,不會賺錢”。股市泡沫破滅,大概有上萬億美元煙消雲散。這錢跑到哪兒去了呢?不外乎這樣五個地方:
一是在互聯網發展過程當中,有些公司、產品、網站花了不少錢,在經濟學上叫“沉沒成本”,收不回來了。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廣告投人,公司消失了,巨額廣告投入也就變成煙,飄走了。
第二,確實有一些從事互聯網業務的人工資水平過高。相關的谘詢公司、評估公司、廣告公司等各種中介公司,也在這個“燒錢”浪潮中發了大財,遠遠超過了社會平均利潤。
第三,客觀地講,有一部分錢不是跑了,而是轉化成了社會財富。這幾年,互聯網公司對中國互聯網的啟蒙和普及推廣,對中國網民的培訓和教育,花了不少錢,功不可沒。
第四筆錢最多。粗算一筆賬,人均一周發10封電子郵件,一年520封,按一封信的郵資0.8元計,一年416元。按目前2600萬網民算,一年就是108億元。這還隻算了郵件,網民在網上得到的其他各種內容服務,如看新聞、查資料、玩遊戲、聽音樂等等,幾乎都沒有付給網站一分錢。實際上,網民從互聯網發展中獲取的利益是最大的,在這個意義上說,“燒”掉的錢,相當一部分成為收益進了網民的腰包。
第五筆錢數目也不小,那就是網民支付的上網費。然而,這與網站無關,與內容提供商無關,而是交給了傳統電信服務部門。
實際上,除了少數大網站有些廣告收入,互聯網門戶網站的主體業務基本上都是免費,而維持網站運轉所需要的大量經費一分也不能少。很顯然,這種局麵是不可能長期維持下去的。作為網民,你不交錢,得到了服務,卻說別人是“泡沫”,這不公平。如果想長期穩定地得到互聯網的好處和利益,應該改變自身的消費觀念,花錢買服務。
互聯網要在創收上走出一條路,擺脫“泡沫”形象,除了繼續辦好網站,打造品牌,增加訪問量,擴大廣告收入外,還應該在如下三個方麵下功夫:一是降低自身成本,使本企業、本行業的成本盡可能早日回歸到社會平均成本上去:二是在搞好服務、保證質量、適應需求的基礎上,大膽、堅決、理直氣壯地推出相關互聯網業務有償收費服務,包括E 一 mail收費、信息產品服務、谘詢服務和電子商務服務;三是應該考慮將電信服務接入商的一部分收入,適度轉移給互聯網內容服務商。
早晨八九點鍾的太陽
互聯網確實是人類發明的一個非常有用的好東西,所以大家接受它,喜歡它,享用它。目前,網站訪問量迅猛增長,有些網站日訪問量超過8000萬,其綜合影響力已經超過報紙和電台,直逼電視,真不能低估。從影響互聯網發展的各種因素來看,它將會變得比以前更強、更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