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會展全球化與全球會展化
(一)國際會展業與會展旅遊
從1851年全球誕生了第一個展會——英國工業博覽會開始,現代會展業發展到現在已有150多年曆史。會展經濟經過百年的撞擊和磨合,形成了如今龐大的“會展經濟產業鏈”。現代意義上的“會展”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會議與展覽,而是以會展和節事活動為核心,拉動旅遊、餐飲、住宿、交通、建築、金融、電信及相關的電子行業等一係列現代服務產業鏈的城市發展動力之一。發達的國家和地區,會展對消費的直接帶動具有“1∶9”甚至“1∶10”的效應。
1.我國會展經濟麵臨的全球化挑戰
會展業廣泛關聯的產業特性和當前世界全球經濟一體化、信息一體化的現實,決定了中國會展業從一開始就麵臨著國際化的競爭,當前,中國會展業應對激烈的國際競爭主要表現為:
(1)國外會展公司加緊在我國設立分公司或辦事處。法國勵展公司和德國法蘭克福公司等知名會展企業早在2004年就布局上海和北京,2006年以來,國際會展機構除了大舉進入上海、廣州等主要會展城市外,已經開始關注二線會展城市,向中國國內縱深發展。
(2)國外知名品牌展會紛紛移植中國。國外會展公司與國內會展企業組建合資、合作會展企業成為潮流,並在國內共同舉辦展會。
(3)根據WTO協議,我國要進一步擴大國內會展市場,允許香港和國外會展企業在一定條件下在中國內地成立獨資會展公司,這在政策層麵已經得到兌現。
2004年初,商務部公布了《設立外商投資會議展覽公司暫行規定》,首次允許“外國投資者可以以外商獨資的形式在中國境內設立外商投資會議展覽公司”,“外商投資會議展覽公司可以在中國境內主、承辦各類經濟技術展覽會和會議”。也就是說,以前隻能在中國境內尋求合作夥伴的外資展覽公司獲得了在中國境內的獨立辦展權。適應入世後過渡期的現實要求,唯有走國際化之路,才能保證會展業快速健康的發展。
2.我國會展業自身國際化存在的現實問題
據中國貿促會對全國42個主要展覽館舉辦的1064個展覽會進行的統計分析表明,我國展覽會的平均產值為280萬元,而德國展覽會的平均產值為1000萬歐元。對照UFI的有關國際化指標,差距甚遠。這些數字反映出我國展覽業的國際化程度普遍不高,國際化尚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由於多種曆史原因,我國會展業沒有一個權威機構對其實施管理,導致了各地會展法規各異,地方保護主義色彩濃重,會展經濟發展不平衡,展館規模偏小,層次較低,會展機構素質良莠不齊。會展經濟還處於發展啟動期,專業化程度普遍不高。
3.諸多城市全力打造“會展之都”,彼此競爭加劇
隨著中國會展業和商務旅遊業的發展及其對區域經濟拉動效應的顯現,會展經濟開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一批大中型城市提出了打造國際會展業的發展目標。除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級會展城市外,全國不少於20個大中型城市,在新一輪的“十一五”規劃中把會展業和會展商務旅遊業當作重點的產業加以扶植,力求打造“會展之都”。
(1)國內旅遊會展城市爭奪國際客源市場競爭加劇。隨著國家一係列鼓勵或支持會展業和旅遊業的政策或措施出台,中國會展旅遊業正在從全麵、快速、健康的發展轉型期中邁入國際化。與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一樣,杭州、西安、成都、蘇州、三亞等一批享譽國際旅遊市場的城市,都已先後提出或開始啟動國際化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