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ranger因果關係檢驗
為了了解lnGDP、lnEX、lnIM之間的因果關係,對二者進行Granger因果關係檢驗。在時間序列情形下,兩個經濟變量X、Y之間的格蘭傑因果關係定義為:若在包含了變量X、Y的過去信息的條件下,對變量Y的預測效果要優於隻單獨由Y的過去信息對Y進行的預測效果,即變量X有助於解釋變量Y的將來變化,則認為變量X是引致變量Y的格蘭傑原因。根據赤池信息準則(AIC)確定各變量滯後階數為2。
從以上的格蘭傑因果檢驗結果可以看出,服務進出口均是經濟增長的格蘭傑原因,服務進口是服務出口的格蘭傑原因,而經濟增長卻不是服務進口和出口的格蘭傑原因。
(3)結論
從以上的回歸結果來看,長期來看服務進口、出口對浙江經濟增長都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出口彈性為0.11,進口彈性為0.35,即服務出口變動一個百分點經濟增長變動0.11個百分點,服務進口變動一個百分點經濟增長變動0.35個百分點,從格蘭傑因果關係檢驗中可以看到,服務貿易進口、出口都是浙江省經濟增長的格蘭傑原因,服務進口時服務出口的格蘭傑原因,而GDP增長卻不是服務進出口的格蘭傑原因。進口彈性大於出口彈性,說明服務進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程度比服務出口的貢獻大,對此的可能解釋是,浙江省服務進口大都是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品,對經濟的拉動效應比較大,而輸出的大多是旅遊、勞務輸出等勞動資源密集型產品,對經濟的貢獻相對要小一些。
(四)會展旅遊對經濟的影響
1.會展旅遊能為城市帶來直接經濟效益
城市發展會展行業,一般會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如昆明市1999世界園藝博覽會,在會展期間,參加者近千萬人,每天均告爆滿,出入昆明的飛機票、火車票也售罄。大批遊客如潮水般湧入,給雲南的旅遊、餐飲、娛樂、賓館、交通、通訊等行業帶來了滾滾財源,僅前九個月的旅遊總收入就達174億元,同比增長62.45%,旅遊外彙收入達2.38億元,同比增長31.8%。可見會展行業的發展,給會展的舉辦城市創造了豐厚利潤和空前繁榮。
2.會展旅遊有很強的產業帶動作用
會展旅遊消費主要包括交通、住宿、餐飲、購物、娛樂、旅遊方麵的消費,而無論是國內數據還是國外數據都已經證明,商務會展遊客是不同旅遊細分市場中消費支付能力最強的群體。因此他們的消費注入會展舉辦城市,會很大地增加城市交通通訊、住宿餐飲、旅遊娛樂各個部門的收入,進而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近幾年,中國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會展經濟發展迅猛,現已初步形成規模化、規範化的會展經濟體係。就上海而言,有40多個海內外知名國際性會展選擇在上海定期舉行。上海有四大著名展覽場館,2000年上海舉辦了199場展覽會,而APEC會議更是提升了上海會展業的地位。再看廣州,中國最大的廣交會每屆成交額超過150億美元,帶來的直接收入是60億元人民幣。有資料稱,廣州一次大型會展,其投入和所帶來的相關產業的產值之比是1∶10。
2008年3月,位於北京市順義區的中國國際展覽中心新館(簡稱新國展)建成投入使用,隨之成功舉辦了中國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簡稱服博會)、北京國際汽車展覽會(簡稱汽車展)和中國國際體育用品博覽會(簡稱體博會),這些展會對北京地區經濟的拉動效果。
汽車展、服博會和體博會三個展會拉動北京市零售業、旅遊業、娛樂業及展會直接服務行業增長情況:零售業增長分別是7982萬元、1092萬元、921萬元;旅遊業增長分別為6509萬元、630萬元、595萬元;娛樂業增長分別為26055萬元、900萬元、700萬元;展會直接服務行業(包括展台搭建、廣告印刷、海關關稅、檢驗檢疫、郵政電信、保險、銀行、鮮花禮儀、紀念品等相關行業)增長分別為66938萬元、29279萬元、14695萬元。
3.會展旅遊的開展能實現城市產業升級
會展旅遊的前提是舉辦國際性會議和展覽,由此而引發的旅遊。舉辦國際性會議或展覽必須要有相應的設備與之匹配,為了迎合需要,必須建造大型的場館設施,如為了舉辦2008奧運會,北京成功建成了鳥巢、奧運村等基礎設施;為了2010年的世博會,上海在浦東建立世博會展中心。這些設施在舉辦完展覽之後,必定會引來大批國內外遊客前去觀光。會展有助於企業了解有關產品和技術發展的最新動態,學習、引進和吸收發達國家的先進科學技術知識和管理經驗,加速科學技術的傳遞和流動,加強中國與其他國家的技術交流與合作,促進一個城市的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產業升級。
4.會展旅遊可以有效降低企業的營銷成本
會展是最為有效的營銷中介。在每個大型會展之前,會展舉辦方都會利用各種手段大肆宣傳,增加其知曉度,這就從一定程度上為參展商做了一個宣傳。隻要在展覽期間好好表現,展示新產品、新技術、新理念,接觸各個行業或市場的眾多客戶,讓他們發現未曾有過的消費品或消費信息,促成大範圍、高效率的溝通與合作,實現供給信息與市場需求高密度、低成本,麵對麵的配置就可以,免去自己花大量成本為自己做宣傳。
5.會展旅遊的發展能增加社會就業
據統計,在香港每年會展業大約可提供90000個就業機會,1996年在德國漢諾威舉辦的世界博覽會,創造了10萬個就業機會,獲得了145億馬克的利潤及45億馬克的稅收。據英聯邦展覽業聯合會公布的統計數據得知,每增加1000平方米的展覽麵積,就可創造近百個就業機會,而在中國,專家預計會展業的帶動效應會相對弱一些,但無論如何,對於人口密集的中國大城市而言,會展旅遊的發展無疑為增加城市就業提供了一條有效的渠道。另外,會展旅遊可以與旅遊消費券聯係起來。發放旅遊消費券也是拉動旅遊消費的一種方式。國際官方旅遊組織聯盟(世界旅遊組織的前身)認為,旅遊消費券的收入彈性係數為1.88,也就是說,消費者收入每增加1個百分點,旅遊消費就會增加1.88個百分點。所以可以將這兩者結合起來,帶動整個經濟的發展。
2008年度新國展展會對北京市和順義區GDP、稅收增長的貢獻十分明顯,對於順義區GDP和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的貢獻率尤為顯著,起到了明顯的拉動內需、促進就業、擴大消費的作用。
(三)會展業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
會展業素有“城市麵包”和“經濟的晴雨表”之稱。會展為城市發展起到較強的推動作用。
1.會展可以集聚優質資源
發展會展業意味著各行業可以在產品、技術、生產、營銷等諸方麵獲取比較優勢,從而大大減少國內資源的機會成本,有助於增強綜合競爭力。而會展對於當地經濟最本質的意義,就在於能促進更大範圍地開放、更實際地比較、更精確地選擇、更有效地配置,進而達到質量的增長,以增強經濟安全係數。
2.會展可以強化其服務功能
會展經濟有助於中心城市增強麵向周邊地區的輻射力和影響力,增強對周邊地區的服務功能。在華東地區的各個城市中,上海的基礎設施條件最好、商務信息最為快捷、外商光臨頻率最高、人才相應集中,因而周邊省市也希望上海能夠成為華東地區的會展龍頭,因為上海發展會展經濟,受益的不僅是上海,而將是整個華東地區。
3.會展可以提升對產業的支持力度
各地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需要相關服務行業的支持。除了金融、保險、運輸外,會展是一項極其重要的服務內容。製造業要生存和提升國際競爭力,必須會展先行,這在西方國家已是普遍理念,因為大型和專業性會展往往是產品或技術市場占有率及盈利前景的晴雨表,金融合作機構也往往會根據會展第一線的精確反應來決定相關的融資力度。以上海為例,“十五”期間上海工業總投資將達4000億~4500億元,其中新的六大支柱產業投資達3300億~3500億元,與此同時,還將建成國內最大的電子信息產品、轎車、精品鋼材、石油化工與精細化工、電站設備以及大型成套設備生產基地和都市型工業導向基地。這些目標的實現必須得到會展業的支持,隻經一般的業務調研而繞過會展就投放市場的經營套路,已經非改不可了。
4.會展可以增加就業機會
會展經濟的發展,將直接刺激外貿、旅遊、賓館、交通、運輸、保險、金融、房地產、零售等行業的市場景氣,從而有力推動當地第三產業的發展。據專家估計,展覽業的產業帶動係數為1∶9,即展覽場館收入1元,相關收入為9元,為展覽業服務配套的服務業、旅遊業、廣告業、餐飲業、通信業等行業都將因此受益。與此同時,會展經濟的發展將提供和催生一大批高質量的工作崗位。據悉,每增加1000平方米展覽麵積,可創造近百個就業機會,1996年漢諾威世博會就創造了10萬個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