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陝甘寧邊區的幹部教育,特別是在職幹部教育中實行諸如巡回教學等一些簡便易行的教學方式,對於今天我們拓寬幹部教育領域、創新幹部教育模式、探索實踐適合新形勢需要的培訓方式、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也是一個很好的借鑒。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陝甘寧邊區幹部教育留給我們的經驗是十分豐厚的。
今天,我們正處在改革開放和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曆史時期,國際國內形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各種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日益凸顯,如何破解這些矛盾,對黨的各級幹部提出了新的要求。可以說,幹部教育的成敗直接關係到黨和國家事業的興旺發達。因此,我們要認真總結和善於借鑒曆史經驗,繼續發揚艱苦奮鬥的延安精神,加強對幹部培訓事業的領導,不斷創新幹部教育的新內容、新形式和新方法,探索一條適應當前形勢需要的幹部教育新途徑、新思路,努力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幹部隊伍。
(作者係西北師範大學文史學院研究生,皋蘭縣委黨校高級講師)
蕭紅創作風格之我見
孫文鵬
蕭紅(1911.6.2—1942.1.22),原名張乃瑩,另有筆名悄吟,黑龍江呼蘭人。幼年喪母,1928年在哈爾濱讀中學,接觸五四以來的進步思想和中外文學,尤受魯迅、茅盾和美國作家辛克萊作品的影響。由於對封建家庭和包辦婚姻不滿,1930年離家出走,幾經顛沛,1932年與蕭軍同居,兩人結識不少進步文人,參加過宣傳反滿抗日活動。1933年與蕭軍自費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魯迅的幫助和支持下,1935年發表了成名作《生死場》(開始用筆名蕭紅),蜚聲文壇。1936年,為擺脫精神上的苦惱東渡日本,在東京寫下了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l940年抵香港,不久發表了中篇小說《馬伯樂》和著名長篇小說《呼蘭河傳》。1942年,曆盡坎坷後在香港病故,時年31歲。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蕭紅雖然算不上一個大家,卻是一個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的作家。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留下過較深足跡的、比較知名的幾位女作家之中,一定會包括蕭紅的名字。他是魯迅親自培養出來的作家,魯迅對她評價頗高,寄予的希望頗大,魯迅在一次和斯諾的談話中,稱蕭紅為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蕭紅的作品確實具有一種有別於其他作家的獨特風格,使你覺得難於和其他作家的作品混到一塊兒。
一、自傳性是蕭紅作品的明顯特點
蕭紅是一位自傳型的、抒情型的作家,因為蕭紅之所以能寫出像《商市街》《呼蘭河傳》等感人的作品,是與她的坎坷身世分不開的。而在蕭紅的所有作品之中,藝術成就最高的,也正是她那些抒寫個人身世與內心感受的散文和小說,這部分作品,明顯地比那些客觀地描寫現實與他人生活的作品寫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