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增多主要有兩個人為原因造成:一是燃燒礦物燃料,主要指煤、石油等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是毀林,特別是熱帶雨林的破壞(森林有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作用)。
要想解決全球氣候變暖問題、就要從上述兩個人為原因出發:一是減少礦物燃料的使用,盡量使用新能源,如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二是植樹造林,增加森林碳彙。因此,發展低碳經濟是人類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迫切需要。
二、酒泉具有發展低碳經濟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低碳經濟的理想形態是充分發展陽光經濟、風能經濟、氫能經濟、生態經濟和生物質能經濟等。從資源稟賦看,酒泉具有發展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產業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可以說地蘊天成。
酒泉四周的天山山脈、祁連山山脈、阿爾金山山脈遙相呼應,在玉門、瓜州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喇叭狀”地形;蒙古高原的高壓氣流受巍巍祁連山的阻擋,從嘉峪關以西的開闊地帶進入疏勒河流域,沿玉門、瓜州向西,越敦煌、奔樓蘭,在氣流“狹管效應”作用下,形成了一年四季的大風。酒泉境內不僅有與北美風庫、北歐風庫、極地風庫齊名的“世界風庫”瓜州和“世界風口”玉門,還有肅北馬鬃山、阿克塞當金山等風能聚集帶,風能資源總儲量1.5億千瓦,可開發量4000萬千瓦以上,占全國可開發量的1/7,年有效風速達6300小時以上,年滿負荷發電小時數達2300小時,在1萬平方公裏的可發電區域內,不占耕地,沒有拆遷,無災害氣候,沒有破壞性風速。
酒泉境內光電資源也很豐富,理論上有近20億千瓦裝機容量,年平均日照時間在3000小時以上,可開發利用麵積達5萬平方公裏,日照時間長,可開發麵積大,屬國家光熱資源分布一類地區。
酒泉地處新疆、青海、內蒙古三省區交彙要道,與三省區風能資源儲備豐富地區運輸半徑在800千米左右,有發展新能源裝備製造業的獨特區位優勢。
三、國家優化能源結構的舉措為酒泉發展低碳經濟提供了千載難逢的大好機遇
2007年9月8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15次領導人會議上,明確主張“發展低碳經濟”。
2007年12月,國務院新聞辦發表的《中國的能源狀況與政策》白皮書中,放棄了過去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戰略,確立了“節約優先、立足國內、多元發展、依靠科技、保護環境、互利合作”的能源發展新戰略,並將可再生能源發展正式列為國家能源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9年9月,胡錦濤主席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承諾,爭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
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認為,我國要達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15%左右的目標,除新增水電和核電裝機容量外,至少需要1.5億—2億千瓦的風電裝機才能完成,而截至2009年底,我國風電累計裝機2550萬千瓦,到2020年還有將近10倍的增長空間。風力發電已成為優化能源結構,保障能源供應安全的必然選擇。
甘肅省委、省政府分析國家清潔能源的供給現狀和需求趨勢,站在打造能源大省、推動甘肅科學發展的戰略高度,適時提出了“建設河西風電走廊,打造西部陸上三峽”的戰略構想,確立了“中心帶動、兩翼齊飛、組團發展、整體推進”的區域發展戰略。
酒泉市委、市政府充分利用自己良好的資源和區位優勢,搶抓機遇,認為“未來30年是酒泉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確立了重點抓風電、難點抓移民、整體推進酒泉各項事業全麵發展的“兩抓整推”總體思路,將通過發展風電,光電、電網建設、調峰電源、裝備製造、資源綜合利用和水能、核乏燃料後處理“6+2”產業群發展,使之成為支撐酒泉未來30年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酒泉新能源基地建設是走低碳經濟之路,發揮比較優勢,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最佳選擇。得天獨厚的條件,千載難逢的機遇,清晰明確的思路,為未來酒泉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鋪開了一條寬廣的風光大道。
四、發展低碳經濟,建設酒泉新能源基地對酒泉經濟發展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