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教學改革與教學管理篇(1)(3 / 3)

二是培訓內容的針對性和係統性不夠。縣級黨校在每期主體班的課程設置上,未能根據參訓學員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齡、不同職務的基層幹部分類設置課程,政治理論方麵的培訓安排得多,經濟理論和專業知識方麵安排得少;“一個單子吃藥”的培訓安排得多,“分灶施教”培訓安排得少,教員所講的和學員想學的完全脫鉤。培訓專題“各自為政”,縱向不係統,橫向不關聯。

三是培訓起點和層次不夠。縣級黨校由於受多方麵的因素的影響,限製了課程的設置,如經濟理論,特別是一些新經濟領域課程,存在著缺乏師資的實際,內容設置超前性不夠強,直接影響到培訓的起點和層次。加之縣級黨校教員外出考察學習和接受高一級黨校培訓的機會很少,把握新動態、充實新理論、接受新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有限,對黨的創新理論和大政方針政策僅停留在感性認識水平上,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培訓的效果和質量。

二、縣級黨校主體班教學應改革教學內容,優化課程設置

教學是黨校的中心工作。在當前新的形勢下,如何按照科學發展觀和構建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的要求,進一步深化黨校主體班教學改革,是全麵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而迫切的任務,是擺在縣級黨校麵前的一個新的重要課題。

教學內容改革是黨校主體班教學改革的中心環節。黨校教育既具有普通教育的一般特征,又具有自身特性,這就要求縣級黨校主體班教學改革必須處理好以下四個方麵的關係:

一是教與學的關係。教與學的關係,是黨校教學改革的根本性問題。在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中,縣級黨校要突出學員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的意義,通過製度性的教學安排,確定各班次開展研究式教學、模塊式教學和互動式教學的比重,加大學員的閱讀、討論和交流分量,並明確規定在互動教學中,教員點評的次數與時間。在努力使學員的學習主體地位得以複歸的同時,重點解決教員執教能力不足的問題。

二是知與行的關係。知與行如何統一的問題,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關注的基本問題。解決知行統一的問題,也是縣級黨校教學改革的最終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必須著力做好三點:首先,要將研究式教學的理念貫穿於基本理論教育之中。在縣級黨校推行研究式教學,目的是為了將黨校基本理論課和其他課程推向“精”、 “新”、 “實”的方向,全麵提升幹部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其次,將黨性鍛煉貫穿於能力培養過程之中。縣級黨校的教學隻有糅合課堂講授、現場體驗、學員互動和教師點評多種方式,才能使“黨性鍛煉”這一課上得更實在、更具有持續的感染力。第三,將行動學習貫穿於整體學習過程之中。這就是說,學員在黨校學習的全過程,必須心動、腦動、嘴動、腳動和手動,因此,在教學改革實踐中,讓學員能夠自覺和全方位地積極思考、調研、發言、寫作。即使是課堂講授,也想辦法讓學員“動”起來,進入積極的學習狀態。通過對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的群體性反思、分析,導出解決問題的行動方案和行動路徑,再通過模擬實操演練,使學員快速實現能力的內化和固化,從而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是共性化需求與個性化需求的關係。縣級黨校培訓,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等一些共性的東西,是每個學員都必須掌握的,比較適合集中培訓的方式,但學員來自基層各個行業、各個層麵,他們的學曆背景、工作性質、理論基礎和培訓需求千差萬別,如果用一個模式來組織教學,效果肯定不會理想。必須不斷深化教學組織形式改革,積極設置個性化、差別化的模塊,這是黨校教學改革的基本方向和必然趨勢,也是提高縣級黨校教學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必然要求。可以借鑒采用以下兩種措施:一是全麵開展分類培訓。根據幹部培訓的不同對象、目的和要求,根據不同班次設置,分類別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二是積極開展菜單式教學。在一些學製較長、學員層次相近的班次,有組織、有計劃地推出一批學員迫切需要的課程菜單,根據學員選課情況,再確定教學課程或開展分班上課,以滿足不同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