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基本理論與發展戰略篇(4)(2 / 3)

一、黨校教育是國民素質提高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

回顧各級黨校開辦函授教育的曆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自1983年始,中共中央就黨校辦學曾出台了相關文件,賦予黨校函授辦學依據,並一再聲明“黨校文憑可以享受與國民教育相應學曆的有關待遇”,2000年6月,中共中央發出《關於麵向21世紀加強和改進黨校工作的決定》中再次強調,黨校學曆“待遇參照國民教育相應學曆的有關規定”。1985年中央黨校函授學院成立,著力解決了因“文革”耽誤學業的黨政幹部的學曆提升需求。1986年正式對外招生。1993年,應各地黨校聯辦的要求,中央黨校函授學院正式在全國各地設立分院。1996年統一建立四級辦學體製,招生規模飛速發展,“到1994年後每年招生人數在20萬人以上”。數據顯示,中央黨校函授教育至今已擁有近320多萬學員,累計培訓中高級官員5萬多人,他們在各自崗位發揮著重要作用,黨校函授教育培養提高了學員素質,解決了整整一代人的教育問題。可以說,黨校函授教育開辦20年是廣大黨員幹部學習深造熱情不斷高漲的20年,是各級各類黨員幹部不斷學習提高學曆素養的20 年,是廣大農村黨員幹部素質不斷提高的20年,是適應社會形勢發展需要、不斷培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人才的20年。黨校函授教育經過20年的發展壯大,使我們的身邊具有黨校學曆的人比比皆是,從大專到大學,再到碩士,有些黨員幹部的學曆就是黨校教育的係列產品。針對黨校學曆效力問題,組織部門有關人士表示,“黨校教育是相對於國民教育而言的獨立教育序列,其學曆在社會生活中自然會受到一些限製。對官員的學曆考核辦法卻並不會因《中國共產黨黨校工作條例》少了一句話而發生變化,黨校學曆仍然有效,享受跟國民教育同等效力。”如此看來,黨校教育學曆已經成為國民素質提高、學曆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

二、基層黨校隻有改革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

《條例》中最核心的問題是黨校的改革與發展,尤其是縣級黨校的建製。《條例》指出:“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委可根據實際情況,設立縣(市)委黨校。不設立縣(市)委黨校的,可設立市(地)委黨校分校。”從現實情況來看,縣級黨校隻有改革才能適應大規模培訓幹部、大麵積提高黨員幹部素質的需要;隻有改革才能更好地適應新社會形勢發展需要,才能更好地服務黨的理論宣傳教育,更好服務於新農村建設,更有力的推動新一輪農村改革發展需要。

三、貫徹落實《條例》,推進縣級黨校科學發展

基層黨校要通過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主動把貫徹落實《條例》與推進黨校科學發展、促進幹部教育事業上台階結合起來。

一是整合機構資源,突破體製束縛。《條例》對黨校的職能和性質做了明確的定位,在第二條指出:“中國共產黨黨校是在黨委直接領導下培養黨員領導幹部和理論幹部的學校,是黨委的重要部門,是培訓輪訓黨員領導幹部的主渠道,是黨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機構。”現實中,黨校四大職能之一的幹部培訓輪訓往往與職業學校等培訓機構產生了職能交叉,所以在培訓工作中出現了兩種現象,一是相互扯皮推諉無法正常開展工作,一是你爭我搶互不相讓,給培訓工作形成了無形的障礙。出現這一現象的根源主要是利益驅動的結果,都想為自己所在機構謀利益,而對那些組織繁雜、人員難管又無經濟效益的培訓項目就會退避三舍。因此,在一縣範圍之內可以按照整合資源、擴大規模、提高質量的要求,將所有的培訓機構按照相似合並的原則進行組合,把全縣的培訓機構和資源組合起來,壯大規模,統一管理,促進協調,形成以黨校為核心的培訓基地,承擔全縣理論宣教和各級各類培訓工作,從而進一步提高培訓質量,適應新形勢的要求,滿足受訓者的需要。

二是集中培訓資金,突破財力限製。黨校的生存發展中製約因素很多,如陳舊的思想觀念、落後的硬件設施等等。其中發展資金短缺的問題尤為突出。各級黨校的財政投入還沿襲機關包幹製的經費模式,財政撥款隻能保證最基本的運轉,甚至,有的學校辦公用品、電腦打印機耗材購置、寬帶費用的支付都相形見絀,有的學校沒有多媒體教室,添置必要的圖書資料也捉襟見肘。在這種情況下黨校也是想盡辦法,增資創收,比如開辦國民係列函授教育,積極聯係農大、電大等高校開展成人學曆教育;向縣上爭取勞務、餐飲等培訓,這與職校和農、廣校等培訓機構形成了搶飯吃的局麵,使大家都吃不飽。為了使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可以考慮在機構整合的基礎上,將中央、省、市、縣撥付的培訓經費集中起來,形成一定的財力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要事,解決突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