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詩作中的寧夏(1 / 1)

唐代邊塞詩意境高遠,格調悲壯,讀來使人視野開闊、胸懷激蕩,其中不乏反映寧夏風貌的佳作。

唐代詩人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詩雲:“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這首詩被譽為“中唐絕句之冠”,詩中流露出戍邊將士濃烈的思鄉之情,讀來傷感而又不失壯美。詩中的受降城即為靈州治所回樂城(今靈武、吳忠一帶)的別稱。晚唐詩人王駕的《古意》:“夫戍蕭關妾在吳,西風吹妾妾憂夫。一行書信千行淚,寒到君邊衣到無?”這是一個丈夫在蕭關戍邊的軍人妻子的心聲,讀來令人垂淚。王維的《使至塞上》則早已成為描述寧夏邊塞風光的千古絕唱:“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侯騎,都護在燕然。”“燕然”借指今靈武一帶。明朝著名宰相張居正《塞下曲》雲:“九月西風寒草殘,胡沙黯黯點征鞍。一聲羌笛吹關柳,萬卒雕戈擁賀蘭。”明代文學家李夢陽《出塞詩》雲:“晨發靈州更西望,賀蘭千嶂裹雲霄。”大戲劇家湯顯祖的《夏州亂》有“賀蘭山前高射天,花馬池南暗穿虜”的句子。這些詩都反映了寧夏的邊塞風光,以及其作為關中屏障、關中門戶的戰略地位。在中國詩詞的長河中,反映寧夏風貌的作品還有很多,從《詩經》開始,班彪、高適、崔顥、王昌齡、王之渙、盧照鄰、杜甫等等詩人的作品裏都有關於寧夏的內容。而且,這些詩作裏的寧夏幾乎都是以邊塞的麵貌出現,今天讀來,近在咫尺的寧夏似乎又疏離於厚重蒙塵的曆史之中了。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當邊疆變為內地,那些烽火連天的歲月日漸遠去,很多故事甚至連記憶都漸漸消散了,隻有這一個個浸著鐵血的名稱和一處處殘磚斷瓦的遺跡默默地存在著,使這片土地還殘留有一絲邊塞的風骨。而到過寧夏的人,也無不被寧夏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中的邊塞風格所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