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夏商開始,寧夏地區的固原一帶逐漸成為遊牧民族的聚集地,原有的農耕文明讓位於遊牧文明。從商朝開始,寧夏境內便戰事不斷。

由戰爭等因素引起的民族變遷和經濟、社會變革,以及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的融合,使得寧夏獨具神秘的魅力,在中華文明的起源與發展上占有一席之地。商朝武乙時,商王朝對四周方國進行了一係列戰爭,戰火曾經燒到固原一帶。秦始皇曾親自巡視“隴東、北地、出雞頭山(今涇源),過回中”。後派大將蒙恬北伐匈奴,“卻匈奴七百裏”,奪取黃河南岸全部地區,史稱河南地。此一戰,秦得以控製內蒙古河套以北,陰山以南之間的通道,使匈奴“民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寧夏平原全部歸入秦朝版圖。秦漢相爭時,匈奴乘機南進,重新占領河套地區,長達80年之久。期間屢屢南侵,直接威脅漢都長安。公元前127年,漢文帝派衛青出擊,衛青一路殺去,“漢遂取河南地,築朔方”,收複自秦以來陷於匈奴的河套南北廣大地區。從此,寧夏全境屬北地郡,成為漢廷反擊匈奴的前沿陣地,防線延至賀蘭山地區。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霍去病率軍從北地郡出發,在今靈武一帶沿黃河北上,越賀蘭山向西北挺進,迂回用兵,殲祁連山之匈奴軍。漢廷在此設6個屬國,安置投降的匈奴殘部。次年,漢武帝遷70萬災民到河套以南地區屯耕,供以衣食、種子和耕牛,開荒種田,開渠引水灌溉,發展農業生產。寧夏平原上至今仍發揮效用的唐徠渠、漢伯渠、漢延渠、秦渠,都是這一時期修建的。曾經的草甸地區,出現了冠蓋相望的繁榮景象。漢武帝曾6次出蕭關,發動對匈奴戰爭,解除匈奴對中原王朝的威脅。西漢時期,因此被一些學者認為是中國人最富血性的時期。在這些戰爭的回憶裏,也許有今天我們需要補充的營養。

此外,寧夏的重大戰役還有西夏時期宋夏之戰、好水川和定川塞之戰,影響深遠。兩次戰役均以西夏全勝而告終。1081年的靈州之戰,又以宋軍被殲20萬人而告結束。蒙古與西夏的戰爭也令人扼腕。兩軍先後6次大戰,終以成吉思汗中箭而亡和西夏滅國而終。曆時近200年的西夏和黨項族終被湮沒於曆史的煙塵中。

明朝蕭如薰進行的平羅保衛戰,同樣令人蕩氣回腸。萬曆中期,寧夏副總兵哮拜(韃靼降將)叛亂,引來河套韃靼首領猛攻平羅,奉守平羅的蕭如薰堅守長達幾個月,並伺機擊潰叛軍,“鐵打的平羅”自此名揚西北。後蕭如薰又與援軍攻破寧夏城,叛首自焚而亡。

1934年年初,軍閥孫殿英和西北“四馬”在寧夏混戰,為時兩個多月的大戰使寧夏農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使寧夏人民的生命財產蒙受了巨大的損失。最終,以“四馬”的勝利而告結。

1949年8月~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先後解放蘭州、西寧,國民黨西北軍政長官馬步芳部主力基本被殲,軍政副長官馬鴻逵部4個軍7萬人退踞寧夏,由馬鴻逵之子馬敦靜指揮,在南起靖遠、同心,北至金積、青銅峽、靈武,布置了三道防線,企圖阻止人民解放軍北進。為殲滅馬鴻逵部,第一野戰軍第19兵團司令員楊得誌﹑政治委員李誌民率領所部,於9月初從蘭州、定西、海原地區分三路向寧夏省會銀川方向挺進。至15日先後解放靖遠、同心、中寧等城,景泰守軍騎兵第1旅投降。19日,防守中衛的馬鴻逵主力第81軍接受人民解放軍的條件揭竿起義,改編為人民解放軍西北獨立第2軍。19日~21日,第19兵團分別攻占青銅峽、金積、靈武,殲滅第128和第11軍各一部。馬敦靜乘飛機逃跑。23日,第128軍軍長盧忠良投誠。當日晚,解放軍進駐銀川市,寧夏遂告解放。此役,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4萬餘人,從此結束了馬氏家族對寧夏數十年的封建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