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二章 韋小寶和陳近南的關係,也是術與道的關係。(1 / 3)

陳近南的身份是南明餘黨,代表的是漢文化餘脈。陳為人不怒自威,英華內斂,泊泊然而綿綿不絕,麵帶微笑而神目如電,正是孔子要求的一代大儒的標準:君子威而不猛,恭而安。而所練練功夫凝血神抓(當時抓了啥事沒有,過了半個月慢慢血液凝結,窒息而死),這正是漢文化外儒內法之寫照。

初始,周公製禮,禮的專職人員就是儒,周末,禮崩樂壞,各路英豪城頭變幻大王旗,以道法墨陰陽縱橫等最吃香,儒就不吃香了。孔子孟子皆無力可使。因為儒大而無當,儒一變。

秦立,以法治國。漢興,功臣爭權,叔孫上位,排排坐吃果果,直到董子獨尊儒術,儒本是道,不是術。法才是術。所以儒法並用。以道統,以法製。現在儒也降格到了術的地步,儒二變。

唐興,釋學盛行,五胡亂華,漢文化式微,儒被逼入死角。所以韓聖出世,韓聖的功績非文起八代之衰,而是重拾儒教的地位,再續漢文化之餘脈。儒三變。

安史之亂,是唐之轉折,也是漢文化之轉折,從此由外放轉入內斂。再沒有漢之雖遠必誅,也沒有唐之大氣能容,關起門來過自己的小日子,老婆孩子熱炕頭,儒四變。

此後宋之理學始興,許多學者都說儒是敗在宋之理學上,其實大謬,宋之理學恰恰是中華文化續命之藥,然崖山之後無中國,儒又一變。

明興,儒道複起,至陽明東林為巔峰。明亡,大儒有散入江湖者,有重入廟堂者。陳近南顧亭林等人,是江湖大儒之代表。

陳近南自創天地會,以反清複明為己任,明知無望而強為之,此曾子士不可不弘毅之寫照。

再看陳近南之死。他既沒有死於九死一生的戰場,也沒有死於的你死我活的江湖,而是死於血雨腥風的內部奪嫡之爭。還是典型的被背後捅刀子,一劍斃命。臨死隻交代韋小寶一件事,放了鄭克爽,不可給他背上弑上的罵名。這正是儒教愚忠的寫照。

陳近南的死,代表著漢文化餘脈的最終消亡。陳死後,韋小寶雖拒絕接任天地會總舵主之位,可是天地會的精神卻從陳近南之死而消亡,從此之後轉入了韋小寶精神,直至清末成為青洪幫,俠道由是廢。魯迅先生說的流氓的變遷,正是陳近南精神到韋小寶精神的變遷。

韋小寶的玩不過(也不敢玩)陳近南,正是流氓文化臣服於英雄文化的寫照。可是韋小寶活的很滋潤,陳近南卻死不瞑目,正好說明流氓文化對人類社會的適應程度之高。一個老外哲學家講過一句話,有英雄的時代都是悲劇時代,此語確然。

韋小寶和索額圖主要辦了三件事,查抄鼇拜家,製定削藩策,簽尼布楚約。

查抄鼇拜家時候,韋小寶還是一個小馬仔,無權無祿,本來跟索額圖是共不了事的,可是鼇拜倒台,韋小寶作為康熙的代表去給康熙找四十二章經,而索額圖是查抄鼇拜家的主要負責人,二人就共上了事。此時的節點是,韋小寶幹嘛來了,索額圖幹嘛來了,兩人一起幹嘛來了。韋小寶來,是找書來了,找到給康熙帶回去,這是主要任務。其他都是次要任務,比如鼇拜家是什麼狀況,抄到了些什麼東東,這個不是他操心的事。可是就是韋小寶這種天資聰敏的人,也差點不知道自己是幹啥的,抄到了書,還想看看,若非索額圖出言指點,差點犯下大錯。在這件事上,索額圖為主,韋小寶為副。

製定削藩策,開始大家不知道康熙皇帝是啥意思,開會開成了孫權抗曹會,大家力主求和,後韋小寶出來胡攪蠻纏,才把意思搞明白。韋小寶此時的身份,就是康熙的代言人,而索額圖是領會這個所代之言的人。在這件事上,韋小寶為主,索額圖為輔。

簽尼布楚約。這個是韋小寶為主,索額圖為輔。開始是韋小寶談判,中途受阻,索額圖補充,二人合作愉快,攜手而歸。

韋小寶和索額圖的三次合作,雖然中間頗有波折,然都是聰明人,一點即通。其實同事之間做事,首要明確兩點,一、自己幹啥來了。二、自己該幹點啥。想在江湖混得好,認清位置很重要。請看韋經理和索經理的合作,就充分明白了這一點。韋小寶雖然是老板的紅人,可是並不幹涉索經理的事,索經理雖然獨當一麵,可是知道韋經理身份不同。兩人都清楚自己共同的目標是啥。現在一些合作者,老板交辦一件事,但是二人不能夠高度配合,分別向老板講道理,訴說對方不合作,其實是下策。對於老板而言,要的隻是結果,他不是法官,不負責打官司。他不管你們誰對誰錯,他隻知道你們沒有盡心辦事,這個事情沒做成。即使你真的心裏有屈,也隻有等辦完事再說。再看這二人的合作,小寶差點犯錯,索額圖出言指點,索額圖差點犯錯,小寶出言指點,任務中途受阻,二人共同努力,可謂黃金搭檔。這也是為啥一遇到大事康熙都讓他們兩人搭檔的原因。因為兩人都識大體顧大局,以完成任務為最高目標,所以是最好的同事。

韋小寶是驍騎營都統,多隆是大內侍衛統領,二人開始是平級,所以拜把子做兄弟,但是隨著韋小寶的逐步高升,多隆也是很懂節點,不敢以哥哥自居。兩人共了很多事,直到韋小寶從背後捅了他一刀。

當時韋小寶為伯爵,我們知道爵位分五等,公侯伯子男。被康熙軟禁,派多隆看守。多隆跟韋小寶哥哥弟弟正準備喝點呢,背後就挨了一刀,要不是心長得有點偏,就掛了。此時節點出現,韋小寶不是靠講義氣闖江湖嘛,金庸先生對韋小寶唯一稱道的就是講義氣,那麼這個背後捅了結拜兄弟一刀子該怎麼說呢。或曰,當時韋小寶生死關頭,人都是自私自利的動物,所以不得已舍人為己,因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嘛。其實不然,金庸先生努力塑造的就是韋小寶對朋友講義氣的高貴品質,當時在康熙皇帝要他搞陳近南一夥時候兩條路,搞,活,不搞,死。可是韋小寶這種貪生怕死寡廉鮮恥喜新厭舊好色貪淫的小流氓居然置生死於不顧。大聲說不。此孔聖所推崇的小人品質:言必行,行必果。那為啥還要安排韋小寶殺人這一出,因為照韋小寶的智商,完全有多種方法從多隆手裏走掉。原因很簡單,多隆是韋小寶的同事,不是朋友。對朋友講義氣,對同事講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