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群雄逐鹿之鹿,鼎,問鼎中原之鼎。史記載,有個大忽悠勸韓信造反,韓信沒反,身滅長樂宮(還是未央宮不清楚,書在箱子底下懶得找),劉邦把這個忽悠分子逮住,要做成炸油條,大忽悠說,我沒錯呀。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材捷足者先得。還是史記載,春秋時期,周王朝派王孫滿出差楚國,楚王說,聽說中原有個鼎,不知道有多大呀,能不能烤全牛。
這裏有積極向上的小朋友就要問了,鹿鼎記寫的是韋小寶小朋友的奮鬥史,講的是小寶哥哥怎樣從一個夜總會的少爺混成天地會老大的。他簡直就是許文強的清朝版。跟這些鹿呀鼎呀有啥子關係,更有天真爛漫的小朋友說,鹿鼎記寫的是寶哥哥怎樣混了七個老婆然後逍遙快活的,是慶(西門)哥哥的清朝版。要這麼想問題嘟嘟就沒辦法了。因為要是小朋友們都這麼想問題,金庸先生就會氣瘋。那鹿鼎記是什麼呢,很簡單,康熙傳。
鹿鼎記其實是康熙皇帝的傳記,但是作者用的是春秋筆法,借韋小寶這個小人物給演繹了一下。許多人沒有搞懂為何作者取名鹿鼎記,以為真是書中出現了一座鹿鼎山,韋小寶被封為鹿鼎公,於是把書名叫做鹿鼎記,這是小兒科的想法。鹿鼎記從康熙上位一直寫到天下太平,期間把康熙一生的作為全部寫盡。時間跨度大,出場人物多,重大事件詳,題外評論細。這不是一個韋小寶這樣的小角色所能承當的。
書中的康熙皇帝主要是做了以下幾件事,初上位,除鼇拜,清君側。接著除吳三桂,平三藩。再接著禦外侮,和沙俄劃線。期間捎帶平台灣鄭氏,平南明殘餘,等等。這諸多大事都是靠韋小寶這條線一以貫之。所以讀鹿鼎記,不能讀韋小寶,要讀就讀康熙,捎帶看看清實錄。就如有一年廢都走紅,很快在讀者心目中形成一個共識,廢都就讀方框框。賈先生為此很抓狂,告訴大家要慢慢讀慢慢讀,不能專讀方框框。要讀就讀不方框。鹿鼎記可以說不是一本小說,而是一本曆史書。這本書可以說是白話版的康熙轉。自當年明月走紅,文言譯白搞曆史成為學界主流,但是明月之後,再無明月,道理何在。因為當年明月已經把文言譯白搞到了極致,別人隻能模仿,再難超越,想超越,隻有另辟蹊徑。但是明月之前,還有大家,就是金庸。所以寫字寫不好不要怪老師沒有教,要怪就要怪自己沒有好好讀金庸。讀通金庸,一舉成名。
上文已述,鹿鼎記是講一夥人搶一鍋煮鹿肉的。既然是搶,總有雙方才對,一方要搶,一方不給,於是乎吵架,於是乎打架,於是乎看誰能吃上。
這鍋肉的所有權說的很明白的,就是康熙皇帝。可是康熙皇帝當時還小,牙不好,胃口也不大好,沒有用藍天六必治(申明,嘟嘟從來不用這個牙膏,所以不是做廣告啊,哈哈)。所以大家就都想幫他吃點,怕他吃壞肚子。
第一個幫忙的就是鼇拜。鼇拜是順治的托孤大臣,相當於劉備的諸葛亮。可是康熙不是劉禪,鼇拜也不是孔明。小康熙看著熬叔叔站在鍋邊口水直流的樣子很生氣,也很害怕,就找了幾個小夥伴(以韋小寶為首)把鼇叔叔抓住了。於是這鍋肉暫時安全。
第二個就是吳三桂。吳三桂的問題有點特殊,當時這鍋肉沒燉熟的時候,老吳出了一把子力,加材燒火的跑前跑後弄的滿身是黑,康熙的爸爸順治答應給老吳吃幾塊的,現在小康熙長大了,看見老吳吃的輩兒香,就有點舍不得了,不給人家吃了,要沒收人家筷子,老吳不幹了,於是乎打了起來,這個韋小寶沒幫上什麼忙,人家在通吃島和七個美女玩遊戲呢。
第三個就是沙俄。看見康熙的鍋裏肉多而香,饞了,也想來撈一勺,康熙這時候已經長大了,牙也長齊了,胃口也好了,自己能咬動,也能消化了,當然不幹,於是開打,韋小寶親自帶隊上前線,還參加了談判,談判結果就是沙俄隻能站在鍋邊看,流口水行,想吃沒門。
至於台灣鄭氏和南明餘黨,都是一些小嘍囉,小寶哥哥自己一個人上去就輕鬆搞定。這鍋肉於是就實實在在是康熙的了。
最後就是康熙和小寶的問題了。康熙說吃吧,小寶說不餓。康熙說幹了這麼多活哪能不餓,吃點吧。小寶撒丫子就跑,帶著老婆孩子回去開窯子去了。
這就是鹿鼎記之大概。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仁雖近,然成之極難,義雖遠,然取之極易。
何謂義,大學曰,義者,宜也。孟子雲,見義不為無勇也。就是說,見了便宜不敢占,就是一個老鼠膽。舉例言之,你和一位絕色美女共進晚餐,美女略飲薄酒,兩腮緋紅,嬌羞地讓你送回家,到了樓下,又說有點頭暈,能不能上去給她煮杯咖啡。此時節點出現,你敢不敢上去。或曰,靠,見色不為無勇也。(本來還有八個字比這個還要貼切,可是據一位資深粉絲講,嘟嘟看上去才學皆備,可是出口成髒,這樣很不好,隻好文點了),上。不上白不上,上了也白上,白上誰不上。然後你上去,一會兒穿個褲頭鼻青臉腫的下來了,原來家裏有兩條赤膊紋身的彪形大漢。
何謂氣,氣者,維持人之性命存續也。孟子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白話之,氣這個東東,那是非常厲害滴,無堅不摧,無快不破,要是找對路子養這個東東,那麼多多益善,要是找不對路子養這個東東,那麼後患無窮。(這不是和養小蜜一樣嘛,可見士農工商讀點聖賢書是多麼的必要)。那怎麼養才能對路子呢,孟聖又說了,要跟這個義相結合。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