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出奇製勝篇(3)(2 / 2)

1973年10月6日下午2時,埃、敘軍隊同時向以色列軍隊發動進攻。埃軍部署在蘇伊士運河西岸的4000門火炮同時齊鳴,轟擊巴列夫防線上的以色列陣地。與此同時,埃及空軍對以色列的指揮所、炮兵陣地和機場進行了猛烈轟炸。15分鍾後,埃及的8000名突擊隊員操橡皮舟渡河,接著鋪設浮橋,用高壓水泵噴射運河東岸的沙堤,開辟通道。7日,埃及軍隊突破了巴列夫防線。9日,埃及越過運河的軍隊人數已達10萬,控製了運河東岸約10~15公裏的地帶。後來在美、蘇大國的幹涉下,埃及和以色列於10月22日達成了停火協議。

“十月戰爭”的勝利使埃及洗雪了第三次中東戰爭中所蒙受的恥辱,打破了以色列“不可戰勝”的神話,提高了埃及的國際威望,為以後的中東和談鋪平了道路。

《孫子兵法?謀攻篇》曰:“知勝有五……以虞待不虞者,勝。”埃及軍隊之所以能戰勝以色列,就在於他們成功地運用於這一謀略。埃及參謀部經過對敵我雙方“知彼知己”的了解,發現了以色列輕敵等“不虞”的弱點。在作戰時機及作戰日的選擇上,也利用了以色列入的“不虞”。埃及則在“虞”上作了很多準備。如怎樣突破巴列夫防線、空軍、炮兵如何配合陸軍、爭取有利的國際環境等。埃及人以自己的準備,利用了以色列的無準備,終於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以色列占領西奈半島

埃及的領土西奈是一個三角形半島,西起蘇伊士運河,東與以色列接壤,最大寬度200公裏,長度約400公裏,總麵積約6萬平方公裏。西奈半島是埃及對以色列采取軍事防禦的門戶,也是埃及對以色列發動軍事進攻的跳板。第一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始終把其敵對矛頭指向埃及。以色列認為它要在中東生存下去,就必須製服埃及這個阿拉伯大國,而要製服埃及,減小它對以色列的威脅,就必須占領西奈半島。可現實情況是埃及的軍事力量與以色列相差無幾,占領西奈半島談何容易。以色列人苦於無力,耐心等待著時機。

1956年,在修建埃及阿斯旺水壩上,英法對向埃及貸款提出苛刻條件,致使英法與埃及關係惡化。7月26日埃及納賽爾總統在亞曆山大發表演說,宣布將英、法資本的蘇伊士運河公司收歸國有,用運河收入來建設阿斯旺水壩。英、法對此十分不滿,隨即決定進行武裝幹涉。以色列抓住英、法與埃及發生矛盾這一時機,決定用借刀殺人之計,達到其占領西奈半島的目的。具體做法是挑起英、法與埃及之間的戰爭,然後在英、法牽製住埃及的軍事力量時,以色列占領西奈半島。

9月7日、29日,以色列作戰部長和外交部長先後訪問英、法兩國,與英、法製定如何采取聯合軍事行動的計劃。之後,以色列趁機從英、法獲取武器裝備。法國將30餘架“神秘”式噴氣戰鬥機交給以色列,並秘密為以色列培訓空軍飛行員和地勤人員。10月24日,以色列與英、法就聯合侵略埃及達成了最後協議:由以色列打頭陣,先向埃及西奈半島發起進攻,直驅蘇伊士運河,為英、法聯合出兵運河區提供借口;法國海空軍對以色列的海岸、城市、軍事目標給予保護;英國壓製約旦減輕以色列東線的軍事壓力,讓以色列全力以赴攻占西奈半島。以色列的借刀殺人之計完成了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