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軍勝算以色列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後,阿拉伯國家由於戰敗背上了沉重的精神包袱。在埃及,由於大片領土的喪失,民族的自尊心大受傷害。1970年10月,薩達特繼納賽爾擔任埃及總統後,為打破中東地區的不戰不和狀態,洗掉埃及人和阿拉伯民族身上的恥辱,決定發動一次新的中東戰爭。1971年埃及總參謀部根據薩達特總統的指示,開始製定對以色列的作戰計劃。
埃及總參謀部深知,這次新的中東戰爭對埃及、阿拉伯民族的聲譽至關重要,隻能勝而不能敗。他們對第三次中東戰爭中埃及失敗的原因、目前以色列的防禦戰略等等情況進行了充分研究。他們發覺,以色列人有一個可供埃及人利用的弱點。第三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掠奪了大片阿拉伯國家領土。在勝利麵前,以色列入產生了一種驕傲感,甚至輕敵的思想。以色列人認為,埃及這個反以色列的大國在文化、技術上遠不如以色列;埃及軍隊沒有橫渡蘇伊士運河、突破巴列夫防線的能力;在目前的國際形勢下,埃及不具備發動戰爭的能力,而阿拉伯國家也不會聯合起來,對以色列發動大規模進攻。埃及參謀部認為以色列人的這種輕敵弱點使埃及發動先發製人的突襲成為可能,他們決定用以虞待不虞的戰略擊敗以色列。
如何保證突襲成功,埃及參謀部進行了一係列細致的研究和周密的部署。他們決定在巴列夫防線上選擇突破口,使埃及軍隊順利進入西奈進行作戰。針對被以色列宣稱“不可逾越”的巴列夫防線,他們著重在三個方麵進行了準備。第一,對於以色列在運河東岸築起的龐大沙壘,他們經細致研究後,決定用高壓水泵完成打開通道的艱巨任務。第二,對於以色列人在防線上埋下的易燃油罐,他們研製出了事先動手,不讓以色列人有使用這一裝置的機會。第三,組織和訓練了一批突擊隊員。他們從裝備、技術、模擬作戰等方麵進行了嚴格的訓練,從而為突破防線準備了一支強硬的隊伍。
以陸軍為主力攻破巴列夫防線的“巴德爾計劃”就這樣產生子。為配合陸軍行動,埃及總參謀都要求炮兵、空軍都加強訓練、配合陸軍的行動。空軍的任務是發動突襲,使以色列在西奈半島的重要軍事設施遭到摧毀。炮兵的任務是以密集的火力壓住以色列在運河東岸的武裝力量,保證埃及突擊隊在攻破巴列夫防線後能夠站穩腳跟,擴大戰果。之後,在穆巴拉克將軍的部署和指揮下,埃及空軍又製定了一係列周密的行動計劃。他們決定用以假亂真的計謀使空軍突襲以色列獲得成功,為此製定了代號為“利比亞使命”的行動計劃,緊緊配合埃及的整個作戰計劃。
埃及總參謀部為了打以色列個措手不及,在作戰時機上也花費了不少精力,最後確定1973年10月為開戰時機。他們的理由是:第一,以色列將於10月28日進行國會議員大選,猶太人的莊嚴的贖罪日也在10月。另外10月也是阿拉伯國家的傳統齋月,以色列可能會認為埃軍不會在齋月采取軍事行動。這就會給埃及人以計得功成的機會。第二,10月份夜暗可達12個小時,埃及軍隊利用這段時間渡河不易被以色列人發現。同時10月份的氣候對埃及和敘利亞都有利。可使阿拉伯國家在多條戰線上同以色列作戰。埃及人對作戰日也作了深入研究。他們知道,10月6日是猶太教的贖罪日。這一天以色列全國各種社會活動完全停業,而且這一天還是周末,許多以色列士兵也去度假。10月6日又是伊斯蘭天齋月中,的一天,而且是望月,日落後有5~6個小時的月光可以利用。這個時間足夠架設浮橋和使渡船下水之用。這樣埃及參謀部將開戰日定在了10月6日。
吸取了第三次中東戰爭中國際輿論對埃及不利的教訓,埃及在外交上也進行了積極活動。1973年5月薩達特總統出席了非洲統一組織首腦會議,促使會議通過了譴責以色列的決議。在以色列殺害3名巴勒斯坦領導人的事件中,薩達特總統又要求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召開會議,結果會上以14票對1票通過了譴責以色列的決議。薩達特還使參加1973年9月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的與會國家支持他關於加強戰備的講話。總之到發動戰爭前3個星期,世界上有100多個國家支持埃及的行動。在對美關係方麵,埃及已經了解到了基辛格的態度一“隻要埃及處於敗者和以色列處於勝者的地位,美國就不會為援助埃及做點什麼,盡管這是令人遺憾的。”在對蘇關係方麵,盡管1972年7月埃及采取了驅逐前蘇聯軍事顧問的措施,但在那以後的1973年4月,前蘇聯還是向埃及提供了“飛毛腿”地對地戰術導彈。通過外交努力,埃及為開戰創造了一種有利的國際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