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3 / 3)

愛默生說:“責任具有至高無上的價值,它是一種偉大的品格,在所有價值中它處於最高的位置。”責任是對自己所負使命的忠誠和信守,是對工作的出色完成,是困難中的忘我堅守。有責任心的人,哪怕能力低一些,也會出色地完成工作;沒有責任心的人,能力再強也可能毫無建樹,有時甚至會拖延工作,或者造成經濟損失和不良社會影響。企業領導者要善於在企業中培養下屬的責任意識。

有這樣一個案例。

一個客戶在一家服裝店裏買了一件很貴重的衣服。幾天之後,客戶拿回來調換,但是客戶已經拆掉了衣服上的牌子,而且還洗了一次。按規定這樣的情況是不允許調換的,但這個客戶是企業忠誠的客戶之一,於是店長找到上層領導問:“這件衣服是換還是不換?”

客戶的要求屬於典型的“不合理”要求。從行業慣例來看,洗過的衣服(除非產品質量有問題)當然是不能退換的,問題是企業要求的結果是使客戶滿意,特別是那些忠誠的顧客,這才是解決問題的出發點。

店長找到上層領導詢問,這其中則包含了兩個基本目的:一個是尋求解決答案,一個是推卸責任。

這種時候,作為上層領導者隻需要強調兩點:第一,企業政策的出發點是為大多數顧客考慮的,所以,如何讓客戶體會到這一政策的公平與合理,是下屬的本職工作;第二,客戶的任何要求都有其合理的地方,下屬需要去理解客戶。最終著手去解決這件事情的,還必須由下屬去處理,讓下屬學會自己去承擔責任。

作為領導者,要告訴下屬,工作過程中由於經驗、能力、環境等因素,犯錯誤是常見的。無論多麼優秀的下屬,在工作中也難免會出現失誤。這時與其為自己找借口,倒不如大大方方承認自己的錯誤。領導往往會因為下屬的勇於承擔責任而不責難;相反,敷衍搪塞,推卸責任,肯定會得到同事的輕視和領導的責罰。

告訴下屬,不要利用各種方法來推卸自己的責任,企圖逃脫應受的懲罰。有些下屬總是強調,如果別人沒有問題,自己肯定不會有問題,借機把問題引到其他人身上,用以減輕自己對責任的承擔。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大膽站出來,勇於承擔責任,把出現的損失降到最低點。麵對錯誤,要讓人們看到你如何承擔責任,如何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具有這種態度的下屬才會被別人尊重,才能得到領導的肯定。

很多時候,一個有自信心的下屬,會把敢於承擔責任當成是能力和膽識的體現。創新就是打破墨守的陳規,它肯定是有風險的,一個不願承擔責任的下屬,永遠也不會有創新的意識。所以,領導者要善於讓每一個下屬都承擔一份責任,這也就等於讓他們多了一份自信心和成就感。威廉詹姆士有一句著名的話:“人類本質裏最深遠的驅動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一直是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從一定意義上講,承擔責任就能夠體現這種“驅動力”和“重要性”,它使一個具有自信心的下屬體會到了成就感和幸福感。如果下屬對成功有所期待,那麼承擔責任也是一種樂趣,它會使下屬的工作變為主動而非被動。

規矩之外更需要手段

製度是用來規範下屬行為規範的,這點完全不用懷疑,但是作為操作執行製度的管理人員,卻不能因此惟製度論,把自己也完全陷入到製度的剛性條框中。我們常說:製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惟製度論的話,那就是“死”人用死製度。試想製度本身就是剛性的,也就是“死”的,再讓一個“死”人去運用、去操作,這製度能用好嗎?就好比那個“削足適履”的笑話:古時一個讀書人生性死板,一次在家量好了鞋的尺寸,於是興衝衝跑去集市買鞋。結果他到了鞋鋪,發現忘了拿尺碼,便又急忙往回跑。有人就問他,幹嘛不用腳試試鞋的大小,何必再辛苦來回跑。這位讀書人則令人十分無語,他說:我量好的尺寸是完全準確的啊,如果用腳去試的話,萬一鞋小了,我豈不是要把腳削了,才能穿得進去?

雖是一個笑話,但在領導中,尤其是那些初擔任管理的領導者裏麵,不乏這樣死板的人。李蜜其實就是這樣一位不懂變通,不知利用製度以外的管理技巧的死板者。她的那套惟製度論,從一開始就注定了她的失敗。如果她是聰明靈活的,懂得製度之外的管理變通,也不至於弄得“眾叛親離”的下場。

李蜜又升職了,成了采購部的新任經理。她正是靠著一個“嚴”字,她才能夠在一年之內從普通職員連升兩級,成為公司創建以來首位最年輕的部門女經理。

李蜜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工作層麵上更是雷厲風行,一言一行都力求完美。按照某本書上的分類,屬於典型的強毅型的下屬。升任經理後,李蜜把這套“嚴”照搬進了管理中。在李蜜眼中: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公司有公司的規章製度,任何人都必須嚴格按照製度辦事,來不得半點馬虎。

新官上任三把火,李蜜決定要把這三把火燒得旺旺的。她以身作則,對每個下屬都是統一的嚴格標準:上下班不能遲到早退、工作時間不能聊QQ、辦公區域內不允許閑聊、每一份報告的數據都要詳盡而無差錯、采購部絕對禁止回扣事件……

事無巨細,幾乎都涵蓋其中。李蜜相信,隻要嚴格按照製度來,采購部的業績將會有突飛猛進的增長,公司上下一定會對她的能力更加刮目相看。李蜜要向所有人證明:自己不僅是名出色的下屬,而且還會是一名優秀的管理人員。

一次,公司接到一筆采購量極大的特殊訂單。李蜜決定按老規矩,繼續選擇那家與公司有著長期合作關係的供貨商。然而,上司則希望她能換一家公司,因為被推薦的公司與一位副總有著某種特殊關係。不料,上司話剛一出口,李蜜便斷然拒絕,理由是她對這個公司的情況一點也不了解,無法確保質量。上司的意見是,兩家供貨商實力相差無幾,給任何一家做,都不會影響到產品的質量。加上又有副總的關係擔保,應該沒什麼問題。

不曾想,李經理這邊還是嚴防死守,寸步不讓:“采購部的事情理應采購經理說了算,製度規定任何人不能越權幹涉。”看著眼前這位“大義凜然”的下屬,上司歎了口氣,沒再吱聲,權當是默認了。

經此一事,公司上下對這位嚴經理更加“刮目相看”。明眼人都明白李蜜這經理位置根本坐不長久,大家都在靜觀其變,隻等著李蜜“正式下野”的消息。果不其然,當嚴經理還在采購部努力充當“千手觀音”時,董事長發出親自召見令。

李經理又變回了李蜜,公司曆史上最年輕的部門女經理,同時也成了公司曆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一名經理。要強的李蜜暗暗流了一晚上的眼淚,她不斷地在內心問自己:我錯了嗎?我究竟錯在了哪兒?

如果從製度上講,她沒錯,而且一點沒錯。她的種種嚴格管理要求,都是製度化管理的標準程式,何錯之有?但從實際管理效果,以及現實職場倫理上來說,她錯了,而且錯得離譜。她的這套製度剛性管理,完全就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管理人員的目標是管好人,用好人,發揮團隊作用,而不是孤膽英豪似的單兵作戰。中層管理人員的關鍵任務是處理各種複雜的工作人際關係,起到承上啟下的溝通作用,負責把上層的各項計劃,安排落實到具體個人實施。同時,能保證各項任務及時快捷完成。說到底,管理人員就是管人,是管什麼的,而不是幹什麼的。而李蜜雖然身處經理位置,卻根本沒有完成身份角色的轉變,還是把自己定位在一名普通的下屬身上。這正是她最大的錯誤所在,無論她再怎樣拚命工作,她的角色仍舊是充當一名下屬而已。

舉例來說,當上司已經明確表示換公司不會影響到產品質量時,她就應該有所妥協。不說全部訂單交給一家公司吧,至少可以采取兩家公司共同分攤。這樣既不會傷害到長期合作夥伴,又能照顧到公司副總的關係。采購數量那麼大,兩家利益均沾,何樂而不為?非得一竿子捅到底,拿製度去壓上司,讓對方下不了台,同時又把副總得罪了。

比如說,可以把這個難題交給她的上司去解決,自己隻是盡到建議的義務,最終決策由高層做出。將來萬一出現什麼差錯,那也是奉命行事,可以保證自己全身而退。這種種解決之道,都是避開製度剛性規定,采取製度之外的彈性技巧。隻可惜李蜜並不懂得這種身居中層管理角色,本就不應該死抱教條去“削足適履”。運用製度的領導,結果被製度給束縛住管理的手腳,就如同木匠戴木器木枷,純屬自作自受。

製度本是一種底線。換言之,製度是涉及原則性的根本性問題,是一個基本的方向問題。而現實的管理卻是具體而細微的實施細節,這也就決定完全照製度來套具體的管理,根本行不通。李蜜失敗的管理教訓也正在於此。想把管理工作中的每個細節具體落實到製度層麵,這完全是本末倒置,也是不現實的。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用製度來框住管理的基本方向,至於如何實施具體的管理方法,則依據領導個人的操作水平而定。

在製度範圍之內規範行事,在製度之外實施管理,套用孔夫子的名言:“隨心所欲不逾矩。”這便是把製度之內的剛性條例與製度之外的彈性管理的有機結合。對中層領導而言,管理更多是一種日常必要的工作細節與瑣事管理,因此更需要懂得製度之外的彈性管理技巧。

現實生活中,如果死摳製度的話,很多公司裏員工的做法都是在規避公司的製度,是不合製度規定的。但事實卻證明,有些做法卻是十分合理的,即能保證下屬合理的利益,又不會損害到公司的利益。領導沒意見,下屬當然也樂意,皆大歡喜,這就是製度之外靈活處理。最擅長經營之道的猶太人有句經典名言:我不會逃稅,但我一定會合理避稅。這和管理下屬時的道理是一樣的,隻要不違背製度的原則,在一定的合理範圍內避開製度也是可以的,隻有這樣才會讓你的下屬覺得你這位領導很有人情味,你的團隊也會越來越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