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對於那些立下大功的人不要過分看重其細小的毛病,對於那些忠心耿耿的人也不要太過於挑剔其細微的過錯;
第五,提升得快慢,不能單憑資曆的高低。如果其才能是完全可以勝任的,就應該不限資曆,越級提拔;
第六,高明的領導者更要善於使用冒尖的人才或天才。有人說,“人才源於膽量”,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能夠大膽使用、提拔下屬,就可能會使其成為人才;反之,就可能會埋沒人才。
作為一位有魄力的領導,要想成功,就必須做到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因此,“不拘一格”的關鍵就是要求企業領導能夠衝破條條框框的陳舊觀念,吸收現代企業“寓雜多於統一”的最高用人原則,盡量避免排斥異己、唯親是用,而應該以企業利益為重,因事設人,因材而用。
作為企業的領導,不肯積極變革陳舊的規定,沒有人才選舉的科學標準,都是選人的大忌!舍棄“美玉”般的賢才而任用“頑石”般的庸才,如此行事的人根本就“不適合”做用人工作,更“不配”做優秀的領導者!
同時,每一位能夠做出招聘人才、用人等決策的管理者,一定不能允許由於人才的外表、背景、經濟條件、教育經曆、年齡等因素而衝淡你對人才才華的欣賞,不能讓這些因素成為你眼中的屏障,在選拔人才時不要戴“有色眼鏡”。因為在你選用人才時,一名所謂畢業於世界名校而炫耀跋扈、碌碌無為的“庸才”,或許很多時候根本比不上一名普通的勤奮、忠誠的員工。
禮賢下士,才能籠絡好人
一個人要想成為成功的企業家,就要善於求才,就是要千方百計、獨出心裁地去尋找和發現人才,並且不惜禮賢下士,像秦昭王五跪求範雎、劉備三顧茅廬誠請諸葛亮一樣,求得有才之士成為自己的得力助手。
範雎,字叔,戰國時期魏國人。早年家境貧寒,後出使齊國被魏中大夫須賈所誣,後又曆經磨難輾轉入秦。
一次,範雎奉命跟隨魏中大夫須賈出使齊國。齊襄王久聞範雎十分善於雄辯,對他仰慕已久,便派人賞賜給他一些禮物,範雎對此辭謝而不敢接受。秦王對範雎尊敬有加,卻不曾如此厚待須賈。須賈得知此事,覺得很丟麵子,且以為範雎曾私下向齊國泄露本國機密,所以齊襄王才送禮物給他。
回國後,須賈心懷怒氣,便上報了相國魏齊。魏齊偏信了他的讒言,對範雎施以重刑,打折了他的肋條,打掉了他的牙齒。範雎裝死,最後被扔在廁所裏,喝醉酒的人都往他身上小便。範雎忍受著痛苦,買通看守得以逃跑,改名為張祿。後來,範雎碰到了秦國的使者王稽,才把他偷偷地帶回了秦國。
秦昭王得知範雎熟知兵法,頗有遠略,便求才心切,驅車前去拜訪他。秦昭王見到範雎,便屏退左右,跪下誠懇地對範雎說:“請先生教我吧。”但範雎支支吾吾,欲言又止。
於是,秦昭王態度更加恭敬地“再次跪地請教”,可範雎仍是不語。
秦昭王又跪,說:“先生真的不肯教我嗎?”這第三跪打動了範雎,說出自己之所以進言的重重顧慮。
秦昭王聽後,第四次下跪,說道:“我誠懇地想向先生請教,請先生不要有什麼顧慮。不管是牽涉到誰,上至太後,下至朝廷文武百官,先生盡管直說。”
範雎還是不放心,就試探地說:“秦國的疆域如此廣闊,士兵也很驍勇善戰,對付諸侯可以說是輕而易舉的事。然而,秦國卻閉關自守15年,不敢出兵攻占崤山以東的地方,這不僅說明穰侯在治理上存在問題,還表明大王的策略也有一些失誤的地方。”
對此,秦昭王並沒有發怒,領悟到範雎可能要進言了,於是,第五次跪下,言辭更加懇切,態度更加恭敬地說:“我願聽先生的詳細分析。”
這一次,範雎也覺得時機成熟,便條理清晰地分析說:“穰侯打算越過韓、魏兩國去攻打齊國,這一計策不好。現在,大王不如攻打鄰近的諸侯,而與遠方的國家交好,這樣就不容易失去已經得到的領土。如今,韓、魏兩國地處中原,是天下的樞紐。如果大王想要奪取天下,就必須親近韓、魏兩國,以此來威脅楚國和趙國。於是,楚、趙兩國一定會自然而然地依附大王。楚、趙兩國依附了我們,齊國的國君心裏必然擔心。如此,韓、魏兩國理所當然地便能攥在手心裏了。”
秦王聽了,高興地連連點頭稱道,說:“分析得太好了!”即刻,秦昭襄王便拜範雎為客卿,並按照他的計策,將韓國、魏國作為主要的進攻目標。
幾年後,秦昭襄王撤了相國穰侯的職,也不再讓太後參與朝政,正式拜範雎為丞相。
公元前266年,範雎出任秦相,輔佐秦昭王,上承孝公、商鞅變法圖強之誌,下開秦皇、李斯的統一帝業,成為秦國曆史上繼往開來的一代名相。在《史記》中,司馬遷對範雎給予了非常高的評價,認為秦國之所以能夠一統六國,範雎功勞最大。
秦昭王五跪得範雎的典故,千百年來被人們廣為稱頌,成為引才納賢的楷模。
引才納賢是企業,甚至是國家發展、強盛的根本。而人才,尤其是高才,並不是很容易就能引得到、招得著的。而雄心勃勃的秦昭王,就在招賢納士方麵顯示了他的非凡氣度。
如今,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方興未艾,人才資源已毋庸置疑地成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各個國家、各個企業都意識到“一流的事業離不開一流的人才”這一道理,都在想方設法地爭奪人才。為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利用人才成就一番事業,領導者一定要善於求才。
其實,現在社會上並不是缺少能力高超、有遠見卓識的人才。隻是那些才華出眾的人,往往都有著自己非常獨特、強烈的個性,不會輕易隨聲附和、趨炎附勢,更不會阿諛逢迎。如果不真心誠意地去邀請他們,不對他們以禮相待,這些人才就不可能主動聚集到你的周圍。況且,出類拔萃的人才也正是各企業爭搶的對象,如果不想方設法,不能獨出心裁地去尋訪、招納賢才,就很難得到真正的人才。
因此,領導者不要隻是在口頭上天天喊著要“尊重人才、重視人才、吸引人才”,最重要的是要在行動上做出一些獨具匠心的實招來吸納人才。
以德服人,提升自身魅力
一名成功的管理者,不隻是以權管人,而是以德服人,是員工的導師,學習的榜樣。一個企業的發展決定於領導的水平,特別是道德水平和人格魅力,這是企業長久發展的保證。並且隻有充滿人格魅力的管理者,才能以德服人,以才領人。
低調務實是優秀上位者應有的特點
任何一個優秀的管理者都應該知道,低調是一種境界,一種風度,一種修養,同時它也是一種去留無意的胸襟,一種寵辱不驚的情懷。它更是一種種智慧,無論多麼偉大的人物都應該懂得這個道理,學會這種哲學,掌握這種智慧。
但現實生活中,很多管理者並非如此。他們總是認為自己比員工要高明得多,總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勢,結果就必然導致員工怨言四起,工作無法順利開展。管理者必須做那種低調做人的管理者,不賣弄自己,不以招搖的姿態與員工相處,以自己的行動和品質去影響更多的人。
張亞勤是一位擁有個人魅力的管理者,這和他的低調作風不無關係。1999年,他剛回到北京不久,當時曾有細心的員工把他所獲得的獎勵都掛在公司的牆上,可張亞勤見到以後又把它們統統都摘了下來,他似乎認為這是應該的,沒有什麼好炫耀的。
很多人傳言,張亞勤現在的位置,本來是準備給李開複的。他們是兩種不同類型的管理者,一些和他們都共事過的人這麼評價說:“他們完全不一樣,李開複是那種說幾句話就可以鼓動人心的領導者,而張亞勤卻是用自己的行為改變周圍的人。”張黔——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係教授,曾是微軟亞洲研究院無線網絡小組的主任研究員——認為,和張亞勤共事非常輕鬆,他會不時走過來拍拍你的肩膀,鼓勵你任何一個微小的進步,他幾乎從來不發號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