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文化遺產地震防災的開始和進展(1 / 3)

立命館大學教授·曆史城市防災研究中心主任 土岐憲三

關鍵詞:文化遺產防災;阪神·淡路大震災;NPO·東山山脈耐震性消防係統;明日的京都:文化遺產月台

一、文化財產和防災無關係?

雖然文化遺產保護涵蓋的範圍很廣,也涉及了各個層麵的問題,但唯獨忽略了自然災害這一塊。就連以往的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特別是與地震防災相關的專家也承認說,當大地震發生時並沒有考慮到火災蔓延到周邊地區之後,如何對那些曆史建築物進行保護的問題。另一方麵,一些參與研究怎樣防禦和減輕自然災害的專家們對於文化遺產的防災問題並沒有進行有組織的研究活動。對於曆史建築物和文化遺產的個別研究,也隻是少部分人因興趣而進行的,並沒有形成一個專業的研究小組。

就這樣,研究文化遺產保護的領域裏缺少了研究防禦自然災害的部分,同樣的,在研究自然災害的領域裏也沒有把文化遺產作為特別保護對象,最終導致了文化遺產防災的問題被忽略掉(圖1)。但是從阪神·淡路大地震之後,重新審視文化遺產防災問題的意識也開始慢慢被理解了。這是因為研究文化遺產領域的學者們和研究自然災害領域的專家們,甚至還有並非在這兩個領域裏的人們開始注意到這個被遺忘的視點的結果,而且還會逐漸地加強。

二、延燒火災沒有進入視野

阪神·淡路大地震的時候,京都有震度5的搖感,受害情況相對較小,這其中包括了仁和寺和醍醐寺的消防設施被損壞、機能喪失的情況。雖然當時後山連接蓄水槽和噴水槍的地下管道出現了破損的情況,但由於神戶的受災情況過於嚴重,所以並未引起注意。說起緣由,本來重要的寺廟自古代起就設有消防設施,但由於考慮到地震對1980年以前的地下管道並無影響,所以關於地下管道耐震性問題的研究也很少。正是如此,越是曆史悠久的重要寺廟中的消防設施,在地震中所起到的作用就越是微不足道,這是十分諷刺的。除了消防設施對地震時所引起的火災的防禦作用脆弱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缺陷,那就是蓄水量不足。因為寺廟內的防火設備是處置失火或是放火之類的內部火災的,它的蓄水量隻能維持初期救火到消防車到達之前的數十分鍾而已。但是,如果在大城市發生像阪神·淡路大地震這樣的情況的話,地震時各地會同時發生火災,足夠的消防車到達特定的寺廟這種可能性很小。而且,由於房屋倒塌和火災的影響,道路不通的可能性相當大,所以這麼說來,以有足夠消防車為前提來設計蓄水量的多少顯然是不夠的。如果蓄水量不足的話,就沒辦法阻擋從外部延燒過來的火勢。也就是說,當發生阪神·淡路大地震那種程度的內陸地震的時候,由於強烈震動會引發多處同時多發性火災,而對於這個時候出現的延燒火災並沒有充分的對策準備。

三、文化遺產和內陸地震

一方麵,將近80%的國寶級建築物都集中在近畿地區的2府4縣,另一方麵,從圖2可以明顯看出,活躍斷層的分布也集中在近畿地區。雖然這表明了在近畿地區因為內陸地震而引發災害的可能性很大,但在內陸地震很活躍的1890~1960年間,從1900年開始到1949年這50年間發生的震度6級以上的內陸地震,光近畿地區就超過了13回,且全部集中發生在1925年到1943年這短短的18年期間。以引發1995年的阪神·淡路大地震的兵庫縣南部地震為起點,再次進入內陸地震的活躍期,全國大部分的國寶級建築物都集中在京都府和奈良縣,雖然在數量上奈良縣和京都府都差不多,但奈良縣分散在斑鳩、飛鳥、奈良市,而京都卻集中在狹小的京都盆地裏。京都的人均文化遺產密度如圖3所示,已大約達到了其他的政府製定城市平均值的13倍,奈良市約為京城市的1/4左右,也就是說京都和其他的大城市比較起來,人均文化遺產密度要高出很多,奈良市緊隨其後。現在京都的市街化遍布整個盆地,其中夾雜著許多文化遺產,這意味著即使火災不是從寺廟內部引發的,當周圍發生火災時,火勢蔓延的可能性也很大。但是約120年前明治中期的時候,如圖4所示,市街化的地區隻占到整個盆地的1/6~1/5而已,在這當中現存的文化遺產的數量較少,有很多都分散在還沒有市街化的盆地的周邊地區。也就是說,僅僅是過了百年,延燒的危害性就已經不能同日而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