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痕跡、紀念碑(慰靈碑)、博物館(1 / 3)

京都大學防災研究所教授 矢守克也

關鍵詞:痕跡;紀念碑(慰靈碑);博物館;記憶;教訓

一、傳達災害的方法

過去的災害和從中得到的教訓(如4中所述,對這種說法需加以注意),以及更重要的——將受災人民的感受傳承下去,是防災、減災上極其重要的事情。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運用了多種方法和手段,例如聽當事者講述親身經曆這樣的活動。災害親曆者用自己的語言講述災害,有效利用災害的經驗、教訓編成防災手冊,同時研討會技法(例如DIG)和遊戲手法(例如“十字路口”選擇遊戲,請參照《防災教育與災害文化》的實踐事例3)等,都是方法之一。照片、動畫等當然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如《永生神》(The Living God)這樣,從災害中得到靈感的藝術作品(繪畫、小說、演劇等)也可能成為超越年代界限來傳達災害曆史記錄的媒體。

在本稿中所提及的災害、被害的“痕跡”,與災害相關的“紀念碑(慰靈碑)”以及“博物館”,都可以被定義為記錄、傳達災害的方法。很顯然這些東西本來就沒有辦法作明確的區分,所以將其合二為一或一體化的情況比較多。還有如後述那樣,正是因為與上麵所述的各種方法(語言記載與傳達、手冊、教育工具、照片、動畫、藝術作品等)互相補充,才更具意義。但是經過權衡,筆者還是想以阪神·淡路大地震(1995年)的典型事例為中心作分別的介紹。

二、痕跡

這裏所謂的“痕跡”可以分為幾類:第1類是大規模的山崩、滑坡、塌方等,屬於自然現象(環境)本身這個層麵;第2類是指被破壞的建築物或在災害發生時刻停止的鍾表等、由於被災害破壞的人工製造物品;第3類是指像在泥石流災害之後建設的防沙大壩等、以災害本身為線索創製出的人造設施。

阪神·淡路大地震中就有非常典型的事例,野島斷層(兵庫縣淡路市舊北淡路町小倉地區)就屬於第1類。在神戶港殘存的碼頭(神戶中央區)和從瓦礫下麵挖掘出的家具日用品等屬於第2類。當時發放的飲料水的塑料瓶,為尋找失蹤者的尋人啟事等屬於第3類。而且,這些“痕跡”中的大多數都被“北淡震災紀念公園(野島斷層紀念館)”或“人類與防災未來中心”這樣的博物館收藏,並成為其設施的一部分。並且,正如“痕跡”自身也可以成為追悼死者的場所的事實所示,痕跡、紀念碑、博物館之間彼此重複的也比較多。

關於“痕跡”,我還想做兩點重要的補充。第一點是我們不要忽視一個事實,那就是關於災害的記憶(體驗),絕不僅僅存在於人們心靈的內部,它也存在於痕跡、環境、物品之中。正如普魯斯特在著名小說《追憶似水年華》中所描述的那樣,在他吃母親為他準備的瑪德琳蛋糕(madeleine)時,“驀地有一個感覺觸動了他,他用勺子攪著咖啡,腦子在劇烈活動著。記憶之海的寶藏,無法力取,隻有靠它自己慢慢浮現……”。我們是否都有這樣的感受,當我們說某人“想起”了某件事的時候,並非是自己自主地、有意識地想起來的,而是自己的記憶受到環境或者物品的刺激,記憶突然就湧現的體驗。

譬如,重拾舊日常常玩的保齡球,就會回想起當年沉迷玩球的大學時代,一聞到久違的蚊香味兒,關於童年的記憶就會蘇醒一樣。“痕跡”的重要之處在於,它能喚醒當時的那種體驗。

第二點,“痕跡”並不是對誰來說都有直接性的。例如神戶市中心附近的六甲山,它的存在本身就可以證明引起阪神·淡路大地震的斷層帶在常年活動。這個事實至少是一般人沒有意識到的,但是不論山地還是平原,從廣義上說成為我們日常生活根基(環境) 的地形本身就是地震活動、河川洪水、土壤侵蝕等自然現象(自然災害)活動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