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蘇聯]瓦·阿·蘇霍姆林斯基
教學要合一,有三個理由:
第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
第二,教的法子必須根據於學的法子。
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學生學的法子聯絡,並須和他自己的學問聯絡起來。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選》
當人的世界觀統帥著他的思維、感覺、意誌、活動等一切精神生活領域時,知識就變成了起作用的東西。在創造性勞動中培養思維,這是教學技巧的重要表現,憑借這種技巧,教養使人變得聰明起來。
——[前蘇聯]瓦·阿·蘇霍姆林斯基:
學生提難題,這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挑戰”。老師在這種情況下,就不得不“應戰”。一個難題從提出到解決,學生提高了,老師也跟著學生一起提高,這就真正做到了“教學相長”。
——茅以升:《學生考老師》,《解放日報》1980年9月15日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日: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禮記·學記》
教育者的能動作用,表現在運用精神的和物質的教育手段,對受教育者施加係統的長期的影響,來達到自己預定的教育目的。受教育者的能動性,則是自己努力學習與善於接受教育者對自己施加的有利的影響。教育過程是否能夠收到最好的效果,要看能否充分發揮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兩個能動作用和這兩個能動作用是否結合得好。
——於光遠:《教育認識現象中的“三體問題”》
學習是得到促進還是受到妨礙,取決於任務的複雜性、順序和結構,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如何教。
——[英]威·道·沃爾:《兒童心理學對教育科學的貢獻》
把教授最優化和學習最優化融合在一起,就能保證教學最優化有一個完整的過程。但是,由於學習最優化是當前學校工作最薄弱的環節,所以它應當成為學者特別關懷的東西。
——[前蘇聯]尤·巴班斯基
教學要截得斷才合得攏,教童子者總要作今年讀書,明年廢學之見,則步步著實矣。……如其牽腸掛肚,瞻前顧後,欲其雙善,反致兩傷矣。
——一清王筠:《教童子法》
窮苦和學問是好友;富貴和學問是仇敵。
——陶行知:《行知書信集》第七頁
懂得還不等於已知,理解還不等於知識。為了取得牢固的知識,還必須進行思考。
思考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學生對所感知的東西要想一想,檢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確,並且嚐試把所獲得的知識運用於實踐。
——[前蘇聯]瓦‘阿·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
人之病,隻知他人之說可疑,而不知己說之可疑;試以詰難他人者以自詰難,庶幾自見得失。
——宋朱熹,摘自宋·黎靖德《朱子語類》卷十一
教師當然須教,而尤宜致力於“導”。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能逐漸自求得之,卒底於不待教師教授之謂也。
——葉聖陶:《葉聖陶教育書簡》
如果你想通過科學教育學生,你就要熱愛自己所研究的科學,並且精通它,那麼學生就會愛你,也會愛科學,你也就能夠教育他們;但是,如果你自己並不熱愛科學,無論你怎樣強迫他們學習,科學也不會起任何的教育作用。
——[俄]列·尼·托爾斯泰:《托爾斯泰全集》第八卷
雖然偶然的失敗,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包括受懲罰的失敗,對學習的進步並不是不利的,但相當經常的成功,還是必不可少的。正如普雷西和他的同事們提出:“學習以成功為動力。”除非動機是非常強烈的,連續的失敗就會使學生失去信心而受挫折,妨礙進一步努力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