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教學方法方麵:教學形式從教師全班性的教和學生個體性的學,變為小組化的集體性教學。一般中小學的教學形式,不像我國這樣是實行全班性教學的。他們的座位基本上是四人一組,集群教學。教師既可全班講,又可按小組進行教學指導。
教學手段從粉筆、黑板、筆記本、變為投影、電腦、計算器及各類教具、學具、實物的綜合使用。所有教室,都配有投影儀;學校配有電腦房;中學都配有50~100台能顯示函數圖像的計算器,讓學生在數學課上輪流使用。
教學方式從單純的書本知識的傳授,變為同時強調實際應用和在實地進行教學,在應用實踐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問題解決”已成為美國教學的基本要求。
小學和初中的教學十分活潑,教師著眼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設計了不少活動和遊戲,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學生的課外作業量不大,教師主要在課內當麵進行矯正。而初中以上學生的作業,往往已不僅是一般的習題,而是學習報告,如調查報告、心得報告、課題報告等。
由於上述幾方麵的特點,美國學生的知識結構發生了變化。學習知識麵寬,興趣廣泛,熟悉電腦,注意協作,重視聯係實際,不願意學習不大有用的東西。因而,美國學生有較強的研究能力、適應能力和務實能力。
法國小學老師的曆史課教育
“上星期我們學了法國的哪一段曆史?當時法國碰到了什麼問題?”學生們七嘴八舌地爭著回答:“是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發生戰爭!”“為什麼有人是‘新教徒’?”“因為教堂的人生活太好,和人民的生活不一樣”。老師又問:“什麼是‘教堂的人’?”學生們答道:“教皇!”“還有主教!”“還有神甫!”
“那麼誰能告訴我,新教徒兩個最著名的人物是誰?”一個小家夥又要大聲接老師的話茬,老師語調溫和而又堅定地告訴他:“別忘了先舉手,聽到我叫你的名字再回答!”
很顯然,今天的課程要繼續講法國16世紀的曆史。老師從回憶上堂課的內容開始,然後給每人發了一張複印的、圖文並茂的教學卷子,讓大家輪流讀上麵的文字,講解圖畫。
“1589年,亨利4世成為國王。因為他是新教徒,天主教徒不接受他。於是他改教成了天主教徒,並在1598年簽署了《南特赦令》,寬容新教,結束了宗教戰爭。”
老師問:“什麼是‘寬容’?”
學生答:“就是尊重”、“尊重不同的想法”。
“後來,亨利4世的一個大臣肅利,提出‘隻有耕地和放牧才能使國家富強’的口號。他指揮修路、挖運河,減輕農民稅負,禁止貴族到稻田和葡萄園中狩獵。”
老師又問一個小姑娘:“為什麼肅利要發展農業?”“讓國家更繁榮。”“什麼叫‘繁榮’?”小姑娘答不上來,另一個機靈的男孩搶著說:“就是更富有。”
“而亨利4世本人則負責推廣織毯、絲綢、玻璃器皿製作等手工業,同時,為了保護新興的法國手工業,還提高了此類高級製品的進口關稅。”
老師又問:“以前,這些高級製品都是哪裏生產的?”學生們齊聲回答:“遠東”、“中國”。
半個多小時後,老師又發給每人一張練習卷子,上麵有十來道選擇題,都是有關剛才課程內容的。學生們自己做完了,又在老師的帶領下核對了一遍。這堂曆史課就算結束了。
接下來的數學課,講的是“角”的基本知識,有幾種角,如何畫,如何量,等等。法國課堂的氣氛十分活躍,老師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學起來很輕鬆。
法國4年級學生課本內容不深,但課程很多,除法語和數學外,還有曆史(也涉及一些世界史和當代史)、地理、科學常識、動植物知識、生理衛生知識。教材都是一頁一頁的複印紙。教師不給小學生留家庭作業,雖然有的教師也會留一些類似閱讀等少量不太費時費力的作業,但時間絕不會超過1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