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班主任須了解的國外教育經驗(1)(2 / 3)

菲利波夫說,教學製度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是對中學高年級學生進行專業訓練,理科班已開始實行新的教學製度:第一階段為3年的普及教育,然後再用一年的時間讓學生爭取獲得學士學位;第二階段是通過一年訓練使學生獲取在工廠擔任工程師所需之技能;第三階段為畢業生提供從事科學工作的可能。

巴西:2001年,巴西總統卡多佐簽署了中學普及電腦及網絡教育計劃。根據這項計劃,巴西教育部門將在2002年底之前為全國所有的公立中學和中等職業教育學校配置上網電腦。實施這一計劃,巴西政府要投資5億美元。

韓國:(一)實施《英才教育振興法》。2001年3月1日韓國頒布實施《英才教育振興法》,此法旨在為早期發掘卓越人才,開發其潛力,通過實施條例其能力及素質的教育,實現自我價值,為國家及社會發展做出貢獻。此法規定:國家為振興英才教育要加強如下幾方麵的政策:

(1)製定有關英才教育的各種綜合計劃;

(2)英才教育內容及方法的改善和補充;

(3)英才教育及教育班級的設立及營運等。

(二)培養英語交際能力,改革中小學英語教學。2001年,韓國教育部公布了關於中小學英語教改計劃。計劃規定:(1)從2001年3月新學期開始,韓國小學三、四年級和初一的英語課必須用英語講授,目的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2)初中一年級學生每周必須有3小時的全英語課,小學三、四年級學生每周必須有一小時的全英語課。

國外中小學的創造教育

一、什麼是創造教育

這門學科誕生迄今已有61年曆史。創造教育是創造學的一個分支,它是根據創造學的原理,結合哲學、教育學、心理學、人才學、生理學、未來學、行為科學等有關學科,通過探索與實踐而發展起來的,創造教育必須通過課堂教學、家庭教學、社會教學活動的途徑,幫助學生和人們樹立創造意識、培養創造精神,堅定創造誌向,發展創造性思維,掌握創造性發現、發明、創造技法和創造性方法,從而開發人的潛在的創造能力,因此,創造教育也是一種先進的教育方法。

1.創造教育的目標

創造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培養創造型人才。李政道講:“培養人才最重要的是創造能力”。尤其是全麵發展的創造型人才,各國提法不同,但基本目標是相同的。如美國的“和諧發展的人”,日本的“協調發展的人”。其核心是培養創造能力。

2.創造教育的內容

(1)創造哲學教育

它是創造性研究關於整個世界包括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領域的一般規律,也是一種世界觀。它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結晶,反映在人和自然、人和社會、認識與實踐、精神與物質等關係上的創造性認識與解決問題。直接關係到創造者的品格、精神、思維方法,以及對創造性活動的指導。

(2)創造性意識和思維教育

意識,是外界信息轉化為主體活動過程中的中介性主導心理功能,並具有駕馭各種心理活動的能動作用。在當今創造學活動中,把創造性意識簡稱創意,如“借”意識、“橋”意識、“流”意識,被廣泛地運用著,還從反向研究扼殺創意的種種表現和因素。

思維,一般指在表象、概念的基礎上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識活動的過程,創造性思維是對舊概念、舊事物認識的突破;也是思維方式本身的創新。

創造性思維有:理論思維、直觀思維、傾向思維、聯想思維、聯結與反聯結思維、形象思維、擴散思維和集中思維。創造性思維的重要之點是想象力,豐富的創造性想象力才是首創的保證。

(3)發現法、發明法、創造技法的教育和訓練

發現法指在科學研究中,對前所未知的事物、現象及規律性揭示的一種普遍的創造性方法(適用於高中)。發明法指在自然科學範圍內,獲得前所未有的新事物的創造性方法(適用於初中);創造技法指的是改變舊事物,創造新事物、新形態、新組合,新改變、新作品,含有創新之義,一般在小學、初中開展。

(4)學科教育

學科教育是極為廣泛的,它包括哲學、心理學、邏輯學、社會學、思維科學、行為科學、未來科學和信息學等。結合到創造性行為、品格素質、文明道德。綜合這些學科教育的原因,就是把它作為創造能力必須具備的德、智、體、能、美基礎。

(5)情境教育

這是一種具有廣泛性、創造性的教育方法。如周圍發生了某一特殊事件,我們怎樣才能創造性地認識它、理解它、解決它。立足於創造性上,日本本田小學設社會研究室、理科學研究室、家庭科學研究室,學生在小學畢業前,要學會茶道禮節、單獨接待客人、縫紉、製衣、繡花;還有做飯、燒菜、洗衣,自己料理生活。有其常規性實踐,還有其創造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