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班主任如何做好“後進生”的轉化工作(2)(3 / 3)

轉變後進生的“六要六不要”

1.要愛不要恨

對待後進生,教師要利用自身的人格威望及其對學生的真摯熱愛和期望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感情的溫度提高到後進生思想的“熔點”,使師生的感情熔煉在一起,促使後進生轉變。憎恨、厭棄、冷若冰霜隻能使後進生愈益走向歧途。

2.要教不要訓

對後進生要從正麵教育人手,以理服人,講究教育過程中的藝術性,把耐心說服和必要的紀律約束結合起來,培養他們自我控製能力,矯正不良行為習慣。訓斥、謾罵、諷刺、挖苦的簡單方法隻能使效果適得其反。

3.要嚴不要罰嚴,不是苛刻。

在尊重和信任學生的基礎上,提出合理的嚴格要求;對其缺點錯誤進行嚴肅的批評和教育。嚴格與尊重相結合,激起學生的自尊心,上進心和自信心,使其成為一種積極的鼓舞力量。用變相體罰方法來整治學生,即使你有恨鐵不成鋼之心學生也不會有絲毫感激之情。其結果學生隻會以逆反心理相報。

4.要拉不要推

後進生的轉變不是做一、二次工作就能見效的,而是要經過長期、反複、耐心的教育。要善於發現後進生、細微進步、反複抓、抓反複。切忌不聞不問,聽之任之。拉一把“回頭是岸”,推一把“萬丈深淵”。

5.要正不要斜

老師要站在公正的立場上,對任何學生一視同仁。不偏愛“得意門生”,不輕視後進生,懂得人總是在發展變化,後進生中也可能出人才的哲理。

6.要和不要凶

平易近人,滿腔熱情易被學生接受,也易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產生強烈的感化作用。有些老師可親不足,可畏有餘,擺老師的架子,居高臨下,用高壓的方法製服對方。這種方法極易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激化矛盾。

後進生轉化“四忌”

1.認識上忌偏見

有的班主任對後進生常存在偏見,總認為他們“一無是處”,甚至“不可救藥”。這樣,很容易使後進生感到前途渺茫,因而自暴自棄。因為當他們發覺老師對自己存在偏見,總是用老眼光來看待自己時,就往往喪失自尊心和上進心,有的甚至出現逆反心理。其實,後進生雖然毛病多些,但隻要我們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去看待他們,善於發掘他們身上閃光的火花,並滿腔熱忱地幫助他們刷掉身上的汙垢,那麼,後進學生是可以轉化為先進學生的。

2.態度上忌冷漠

一般來說,後進生特別是有較嚴重缺點錯誤的後進生,由於曾多次受到批評(甚至處分),因此往往精神不振作,猶如傷了元氣的病人。這樣的後進生更需要得到別人的新生、理解、信任、溫暖和友誼。如果對他們態度冷漠,或愛理不理,或放任自流,或多方歧視,這就猶如在快熄滅的火上再燒上一勺水,使後進生心靈受到更深的創傷。如果班主任有父母心、兄長情,關心愛護他們,主動接近他們,同他們說心裏話,給他們以溫暖、信任和鼓勵,那麼,後進生就會打開閉鎖的心靈,傾聽老師的教誨,從而逐步樹立起自信心,煥發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3.語言上忌諷刺“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後進生有了進步,即使是小小進步,都應當給以真誠的讚揚和鼓勵;對他們的缺點和錯誤,則應當以誠懇的態度,滿腔熱情,循循善誘,耐心說理,點燃其心靈的火花。否則,隻能使問題複雜化,把事情弄得更棘手。

4.情緒上忌急躁

後進生的思想轉變是個複雜過程,有的後進生往往改正了一個缺點,接著又出現一個毛病,所以,做後進生的轉化工作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這首先是關懷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觸及年輕的心靈,在這裏誰有細致和耐心,誰就能獲得成功。”印度詩人泰戈爾也有句至理名言:“不是槌的打擊,乃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於完善。”同樣的道理,班主任如果給後進生以深情的關注,貼心的愛撫,有趣的引導,不倦的教誨,就像“水的載歌載舞”一樣,那麼,後進生的思想是會轉化過來的。

後進生七大批評藝術

1.抑揚兼用

美國著名女企業家瑪麗·凱認為讚美“是鼓勵下屬的最佳方式”,而“將批評像三明治似的隱藏在兩個大大的讚美之間。”轉化後進生的大量實踐證明,後進生對教師的褒揚之辭十分渴求,對後進生一味地進行批評,必然會導致其逆反效應,即心理上的不信任、厭惡和對抗情緒。貶抑與褒揚相結合,體現了對後進生的一分為。二的態度,容易使後進生感到批評者的通情達理和實事求是,從而在心理上較樂於接受批評。

2.情理交融

情感作為一種潛移默化的感召力量,已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鳴,情不通,理不達,感情相悖,即使是“金玉良言”,也免不了會“好雨落在荒田裏”。但是,在重視對後進生“感情投資”時候,也不可過於迷信“愛的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