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趙傑在營帳中想著事情,來到這個世界已經有一個多月的時間,好幾次都在生死邊緣,但都躲了過來,而現在應該下一步怎麼走,在這個地方生活下去,西北這段時間,西域出現了漢人建立的高昌政權。北魏和平元年(460),闞伯周立為高昌王,其後為王者還有張孟明和馬儒。太和二十三年(499),麴嘉建立了麴氏高昌政權,這是一個以漢人為主的西域各民族聯合建立的封建政權,先後主動向北魏、梁、北周、隋、唐納貢稱臣,直至貞觀十四年(640)覆亡,共9世,曆141年(499-640)。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後又分別被北齊和北周取代。六世紀中葉,突厥逐漸興盛,著意擺脫柔然臣仆地位,設法與中原王朝交往,以求強助,西魏則樂意安撫遠邦。西魏大統十二年(546年),其首領土門(原意為“萬人長”)向西魏求婚,於大統十六年得西魏長樂公主為妻,取得中原王朝的聲援和默許。南北朝後期長江以北由北齊和北周統治,北齊占據黃河以東一直到大海,北周則擁有黃河以西,西域以東。北齊、北周之間連年征戰,漠北地區的突厥這時成了齊、周抗衡中一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砝碼,故雙方不惜“竭生民之力”,“傾府庫之財”全力拉攏突厥作為自己外援,而對方也巧妙利用這種局勢,坐收漁翁之利。兄弟間的不和,正是敵手進攻的好機會,周、齊政治上的分裂,是突厥汗國得以在漠北立足並迅速強盛起來的一個重要外部原因。
西魏國力孱弱,其西北部分被吐穀渾等侵占,伊吾為柔然所有,西界退至敦煌一線,中央王朝對西域的經營陷入前後兩座高峰間之的低穀。依據《魏書·西域傳》,南北朝時鄯善、於闐、車師、焉耆、龜茲、疏勒等大國仍舊存在。且末、蒲山(即皮山)、姑默(即姑墨)、溫宿、尉頭等國則分別附屬於它們。當時見於記載的遊牧部落越來越少,後來逐漸融合到鄰近兄弟民族中去,而不再見諸史冊。《魏書·西域傳》中提到較多的是且彌國(王治於西漢時西且彌的天山東於大穀)、尉頭國(仍附屬龜茲)和烏孫國(已西徙蔥嶺)。另外出現了一個匈奴人建立的國家悅般,它位於龜茲以北,一般認為在烏孫故地。當匈奴西遷時,在其地留下了一部分老弱人等,逐漸生息繁衍,發展成為一個“地方數千裏,眾可二十餘萬”的大國。天意高深,不可預測,曆史實在無法預言!
北魏統一北方時,蒙古高原和葉尼塞河上遊、貝加爾湖一帶有柔然、高車(敕勒)、契骨等部族。北魏太平真君三年(442年)逼北涼餘緒沮渠無諱弟兄西渡流沙,結果他們占領鄯善,擊滅闞爽的高昌政權,遂以高昌為主要據點建立了北涼後期政權。在柔然與中原王朝爭奪西域背景下,太平真君十一年一貫忠於北魏的車師前部被以柔然軍隊為後盾的沮渠高昌擊滅。和平元年(460年)沮渠高昌被柔然擊滅,而代之以更親柔然的闞伯周政權,這是柔然在西域的一次重大勝利。太和十五年(491年)以阿伏至羅為首的高車推翻親柔然的闞氏高昌政權,立親高車的張孟明為王。太和十六年至十七年高車占領車師前部和焉耆,並南下擊破鄯善,其勢力在西域大為擴張。東魏興和二年(540年)左右柔然主阿那環得魏人之助,擊滅高車,中原統治者再次有意識地控製了西域政局。這是爭霸西域的開始。西域諸國降附北魏,高昌王麴嘉及其子孫則多次受北魏冊封。太延元年至末年(435—439年),西域龜茲、疏勒、烏孫、悅般、渴槃陁、鄯善、焉耆和車師等遣使向中原朝貢,北魏派散騎侍郎董琬和高明為首的使團去西域招撫,西域又派使臣隨董琬向北魏進獻,此後雙方使臣相繼踵至,連年不斷,成為北魏經營西域的重大成果。太平真君六年(445年)擊破吐穀渾,其王慕利延率餘眾西奔於闐,殺數萬於闐軍民,占其國為已有;太平真君九年封韓拔鄯善王,並正式以鄯善(今若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