鄴城之戰
有此以少勝多的經典之戰,足可以使爾朱榮在中華民族軍事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六鎮起義之後,經過不斷的戰鬥和吞並,葛榮的一支逐漸壯大,擁有燕、幽、冀、定、瀛、殷、滄七州之地。葛榮遂自稱天子,建國號齊,改元廣安。孝昌三年二月,葛榮殺另一個起義首領杜洛周並其部眾。至此葛榮兼並四方武裝,號稱百萬,南下圍攻鄴城,打算一舉推翻北魏朝廷,一統天下。不幸的是他遇到了爾朱榮。
爾朱榮聽說鄴城被圍之後,立即親自率精兵七千,人攜兩馬(一馬為副,方便晝夜兼行),直撲河北。葛榮橫行河北之地為時已久,又聽說爾朱榮這麼一點人馬,大喜於色,十分輕視,對部下說:‘對付這些人,豈非手到擒來?你們隻要多準備些繩索,屆時捆人就是了’。這位草寇出身的莽撞人背向鄴城,列陣數十裏,散漫迎敵。如此輕敵,焉能不敗?
可是,雙方兵力上的懸殊差距卻是事實,葛榮雖無百萬雄兵,30萬人馬還是有的。爾朱榮打仗絕對是個高手中的高手。他先派兵埋伏於山穀間,準備出其不意地出擊。又三人一組,派出幾百組騎馬四躍,揚塵鼓噪,讓葛榮軍人不知已方數目多少。雙方近距離混戰,考慮到刀不如棒好使,又發給兵士每人袖裏藏棒一枚,以便近擊。為了防止兵士貪功,割首及求賞,他又下令戰後不以人腦袋為封賞的標準,隻以大勝為準。試想,如果百萬人的腦袋一動不動讓七千個人去割,也得把這七千人活活累死。更重要的是如此神奇戰法,意在驅散敵兵,或追逐至遠方,而不要圍截起來,以免敵人聚集之後,發揮人數上的優勢。隨著爾朱榮身先士卒衝入敵陣,數千名精騎一齊左衝右突,來往揮擊,竟將葛榮的30萬大軍一下子衝散。然後,爾朱榮回過身來,集中所有精兵殺向葛榮的中軍,一戰而擒之,於是葛榮全軍崩潰。
如何處理降兵的問題上是非常棘手的,因為投降的人太多,一個士兵要處理一百多人降兵。爾朱榮的手段比項羽高明的多,他首先下令葛榮軍士就地遣散,可以親屬相隨,一概不問。“於是群情大喜,登即四散。數十萬眾一朝散盡。”等到這些散兵遊勇出走百裏之外,聚不起團來,爾朱榮才又派押領的官在各條路口等候,把降眾分別集中起來,進行安置,原來的首領量才錄用,編入自己軍隊服務,使新附降兵都感服他的處置。爾朱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取得了這場戰役的勝利,竟使北魏的後續部隊還沒有發動就已經風平浪靜了。
這是趙傑要在以後,遇到的第一個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