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改舊立新探索新製 調整改造徘徊發展(2 / 3)

1952年5月,中央教育部發布《全國高等學校院係調整計劃》。不久,甘肅各院校先後成立院係調整領導機構和辦事機構。調整過程中,蘭州大學文學院英文係並入西北大學,俄文係並入西安新建的西北俄文專科學校,少數民族語言文學係並入新建的西北民族學院。同時對校內部分係科也進行了調整合並。如停辦法律係,將動物係、植物係合並為生物係等。1953年7月,西北教育係並入蘭州大學中文係。1954年9月,中央教育部決定蘭州大學醫學院獨立建院,定名為蘭州醫學院,設醫療專業。西北師範學院的院係調整較早,變動較大。從1951年起,先後增設中文、史地、美音、理化、數學、外語,生物等7個二年製專修科,將外語係合並到西北大學英語係,1954年將幼兒教育係合並到教育係,體育係、科合並到西北體育學院,同時又將曆史與地理、物理與化學、音樂與美術分科設置。1956年暑期,仍恢複設立體育專修科,並設5年製的音樂、美術專修科,招收初中畢業生。

經過院係調整,在甘肅設有蘭州大學、西北師範學院、西北畜牧獸醫學院、西北民族學院和蘭州醫學院5所高等院校。加上新成立的甘肅師範專科學校,六院校共有本專科在校學生近8000人。1958年,又增建了蘭州鐵道學院和甘肅工業大學兩所高等工科院校。

20世紀50年代初、中期的院係調整,對於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有計劃、按比例地培養各類建設人才,起了積極作用。對於建立甘肅地方高等教育,建立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學科和自然學科體係,奠定了基礎。隨著院係的調整,學科發展,調進補充了一批師資和學科帶頭人,提高了教學、科研水平。但是在高等教育基礎仍相當薄弱的甘肅,將一些係科調往外省或停辦,造成農、商、外語、體育類專業的削弱,工科、法學類專業的缺門,在以後相當一段時期內,對蘭州高等教育的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

在學製改革的同時,進行了教育管理體製、學校行政管理體製、學校內部管理體製等各方麵的改革,還通過團結教育改造知識分子,確立教育向工農大眾開門的方針,初步確立建設社會主義教育的基本框架。

在建國初期建設新教育的過程中,學習蘇聯教育管理體製和教育教學方法是一項重要內容。1950年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建設新教育,必須借助蘇聯的先進經驗。建國伊始,我國受到帝國主義的包圍和封鎖,蘇聯是社會主義國家,過渡時期我國工業化建設得到蘇聯援建的有156項大型工程及其配套項目。學習蘇聯教育經驗正是在這一大背景下興起的。對蘇聯教育經驗的學習經曆了兩個階段:1952年以前,主要學習蘇聯的教育理論;以後,以改革教育內容為中心,全麵仿照蘇聯的教育製度、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中小學學習蘇聯教育經驗,包括教法和考法、教育教學管理等內容。1953年9月,省教育廳派中小學教育參觀團赴全國各地考察先進地區中小學學習蘇聯教育經驗的情況。到1954年,蘭州的中小學掀起了學習蘇聯教育經驗的熱潮。學習蘇聯教育理論,強調“課堂教學是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和“教師的主導作用”。確立按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科書進行教學的指導思想,加強教學工作的思想性、目的性、計劃性。在教學結構上,形成以組織教學、複習提問、講授新課、鞏固練習和布置作業為步驟的“五段教學法”,並在教學中貫徹直觀性、啟發性、量力性、係統性和鞏固性的教學原則。同時,也注意了備課、講課和課後輔導的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通過示範教學、公開教學的觀摩、評議、改進教學方法。這些改進對提高教學質量起到了一定作用。

學習蘇聯的考試方法,取消了原來的百分製,改用五級分製。重視課堂提問和平時測驗,印發了各科成績五級計分法的評定標準及學生手冊。學生手冊主要記載學生的學習成績。課堂提問當堂評分,記入學生手冊,綜合課堂提問、平時測驗以及單元、期中、期末考試成績,評定總成績。

學習蘇聯加強中小學教育工作的管理,一是普遍推行“校長負責製”,在校長領導下製訂學校學年、學期工作計劃,確定學年、學期教育的主要任務,並負責檢查、監督執行。印製統一的“教師日誌”,每天由班級值日學生填寫,內容包括學生出席、缺席、各科教師的教學情況及班級當日的主要活動等。校長、教導主任每天查閱,以了解掌握情況。二是建立校長領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製度和班主任、團、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三是建立教學組織和教研製度,建立學科教學研究組,開展具體備課和相互觀摩聽課。各地研究室還開展了一些教學研究活動,如編寫教學參考資料,組織觀摩交流,舉辦講習會、研討班,逐步實施對中小學教育教學業務的管理和指導。

高等院校學習蘇聯經驗,首先是調整院係,取消“學院”一級建製,按照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設置專業。其次,全麵學習蘇聯高等學校的教育製度、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材和教學方法,改革教學管理體製。

蘭州大學經院係調整後,即成為文理學科兼備的綜合大學,實施專業教育製度。同時,為便於直接學習和吸收蘇聯先進科學技術和教育經驗,全校教職員中有150多人參加了俄文初級班學習。1953年9月全國綜合大學會議後,蘭州大學以係為單位,開展了關於過渡時期國家經濟建設總路線、綜合性大學的辦學方針、任務和培養目的,以及專業設置和教學計劃的討論。同時還整頓了教學研究指導組和試行新的教學方法。這就為學習蘇聯經驗,實施專業教學計劃,確立教學改革以教學內容的改革為中心,進而為學習、采用蘇聯教材,作了思想上的準備。與此同時,根據部頒教學計劃,參照蘇聯經驗,采用課堂講授、課堂討論、習題課、實驗課、生產實習、學年論文、畢業論文、考試考查等教學形式,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其他各高等院校在學習蘇聯經驗的過程中,都曾得到蘇聯教育專家的具體指導和幫助。在此期間,蘇聯農學專家伊凡諾夫、獸醫專家彭達林、教育專家葉爾紹夫、天文學家節依基和格列夫等多位專家學者曾來蘭州各高校作學術演講、與師生座談,了解情況,提出建議,幫助改進工作。

與此同時,中等技術學校也仿照蘇聯模式,進行了調整,開展了教學改革。按初、中級專業化的原則設置專業,分普通課、基礎技術課、專業課三類開設課程,強調貫徹理論與實際一致的教學方針,實施實驗教學、教學實習、生產實習和課程設計、生產設計、畢業設計的教學製度。

20世紀50年代初期,學習蘇聯教育經驗,對改造舊教育,創建社會主義教育體製,起了積極作用。但是,由於當時對蘇聯經驗、中國國情、甘肅省情認識上的局限性,也由於處在封閉的曆史條件下,因而產生了照搬蘇聯教育模式的偏向,出現過一些問題。例如,在中小學學習蘇聯教育經驗中,套用蘇聯學製,倉促推行五年一貫製,一度造成小學教育的混亂;機械照搬蘇聯十年一貫製的教學計劃和各學科內容,將其拉長到十二年,降低了一些學科的水平。同樣,在移植蘇聯高等學校的教育製度、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時,也存在不少問題。主要是學習蘇聯教育經驗,進行院係調整,強調專才教育,批判通才教育,致使專業設置過窄,課程門類繁多,有一定片麵性。學製過於強調正規化,取消了解放區和解放初采用的本專科並重、正規班次和各種短訓班並存的辦學方式;教材照搬蘇聯五年製本科教材,要求四年學完,加重師生負擔,引起成績下降。考試考察方法上,過於重視口試五級分製,缺少中國特色。如此等等,由於認識上一邊倒的政治氛圍,把蘇聯教育經驗抬得過高,同時簡單地批判、否定西方教育中諸如重視義務教育、職業技術教育等可供借鑒的經驗,妨礙了對舊中國教育某些有用經驗的吸收借鑒,勢必出現脫離實際、故步自封的傾向,從而影響了新中國教育的健康、正常發展。

1957年2月,毛澤東在《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麵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把德育和有社會主義覺悟放在重要位置,把培養勞動者作為教育方針的重要內容,體現了社會主義教育的本質特點。1957年至1965年的蘭州教育事業,正是在這一方針的指導下探索前進的。1957年4月,全省教育工作會議就教育內容、途徑和方式,完善教育教學製度,提出了一係列規範化措施。據此,蘭州的各級各類教育從以下各方麵入手進行貫徹執行: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學生的社會主義覺悟;拓寬中小學勞動教育內容,增設農業基礎課;調整教學計劃,改進教學工作;提倡群眾辦學,發展民辦小學;加強對各類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實行優惠政策,發展少數民族教育;試辦特殊教育,為殘疾兒童創造入學條件;在職工教育中以文化教育為主,並加強政治教育,結合進行生產、衛生教育;改善教師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上述措施對完善、深化社會主義教育製度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與全國各地一樣,蘭州教育的良性發展進程隨著1957年開始的反右派鬥爭擴大化而被打亂。1957年6月,針對整風運動發展中出現的一些偏激、片麵的言論,中共中央發出《關於組織力量反擊右派分子進攻的指示》,反右派鬥爭正式開始。在教育戰線,高等學校,反右派鬥爭從開始發動就被擴大化了。蘭州教育係統各學校也由“鳴放”辯論轉為揭批右派言行,在鳴放辯論中發表的各種有錯誤、有偏頗,甚至是正常的批評意見,被當作“右派言論”揭發批判,說成是反黨、反社會主義言論,給以打擊和嚴厲處置,造成了一場曆史性錯誤。這使剛剛開始貫徹的“雙百”方針遭到破壞,一些正確的教育主張和學術成就被否定,不少敢於直言的教師、幹部被戴上“右派”帽子,背上了沉重的政治包袱,造成了嚴重的後果。據蘭州大學等4所高校的統計,在反右派鬥爭中,共有703人被劃為“右派分子”,以蘭州大學為例,在61位正、副教授中,即有18人被劃為“右派”,占總數的29.5%,在學生中被劃為右派的90%以上受到從開除校籍到留校察看等各種處理和處分。後來的實踐證明,1957年劃定的“右派分子”,基本上都屬於錯劃。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才陸續得到平反、糾正,而他們在政治上、事業上、生活上所受的損失,已經難以完全彌補,教訓極為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