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教育名家躬行實踐 盡心竭力澤被金城(2 / 3)

水梓在職期間,積極推進職業教育與識字運動,實施國民教育。他認為,在當時的教育狀況下,若不注重職業教育,就無以言教育機會的均等;不注重識字運動,更無法談民眾教育。為此,提出實施國民教育,一方麵要舉辦短期小學,一方麵要開展民眾教育,並增加社會教育經費。在職業教育方麵,水梓從甘肅實際出發,擬以毛革製造、礦產開采以及畜牧、森林、水利、交通等方麵擴充專業,培養專門人才。對於民眾識字掃盲教育,水梓提出了三項基本原則:減少文盲,發展社會生計,提高國際地位。在他主持下召開過兩次民眾識字運動宣傳大會,並致詞演講動員;擬設社會教育人才培訓所、規模較大的圖書館和民眾教育館,並在民眾教育館內附設民眾學校及民眾問字處。對於國民教育,水梓根據西北特點,提出八點建議:宣傳國民教育的意義,改造一般思想;注重農村教育,使受教育者農民化;在農閑時舉行農民識字運動及軍事訓練;利用農民集會時,提倡固有道德,灌輸曆史地理常識;在信仰自由精神下,設法促進各類教育的程度;在師資教育方麵增設蒙番回文學科,作為推行國民教育的基礎;獎勵擔任蒙番回教學人員,在國民教育教材中加強西北物產方麵的教育,作為開發西北的準備。以上建議大多屬於積極可行而富有建設性的。

鄭通和(1899—1985),字西穀,安徽廬江人。1923年畢業於南開大學,後留學美國,專攻教育學,獲得教育碩士學位,1926年回國後即從事教育工作,服務於學界近60年。1938—1946年間,鄭通和在甘肅擔任教育廳長,這八年是他全部教育實踐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勤於職守,頗受讚許。

鄭通和的教育理論偏重於實踐,並自稱為“實行教育家”。他認為理論教育家的目的在於指示教育發展的方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往往側重於哲理化。實行教育家則旨在使理論教育付諸實施。古希臘的柏拉圖、蘇格拉底是理論教育家,而中國的孔子既是偉大的理論教育家,又是設館授徒的實行教育家。不過他最崇拜的是兩位近代教育家,一位是美國的教育哲學家杜威,推崇其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另一位是被他稱為中國實行教育家典範的張伯苓。鄭通和讚賞其不空談理論而注重“創造事業”的教育觀。他說:“我從事教育實際工作,亦有教育理論所本,即杜威博士實用教育思想,為國家培養實用人才。”他從事教育實際工作,就是期望通過主持校務,培養出大公無私、真才實學的青年人才,擔負其興複國家的責任。

鄭通和在擔任甘肅教育廳長期間,對蘭州教育的主要貢獻,在於他以實用教育思想為指導,積極推進各類教育的發展與改進。鄭通和來到蘭州後,即深感發展教育刻不容緩。他認為“建國事業,基本在教育”,“興強之道惟有振興教育”,並以美國獨立戰爭後,俄國十月革命後振興教育發展生產,從而使國家鞏固、國立強盛的曆史事實,證明欲達富強康樂之境地,隻有通過振興教育來實現。鄭通和強調辦理教育,必須體察國情,適應環境需要,隨時代而變化。他通過對甘肅省情的認識,強調蘭州作為大西北的中心、抗戰大後方,必須積極發展教育,培養大量幹部和知識青年,以適應國家的需要。在教育行政實踐方麵,他強調各級教育均應以推進國民教育為基石,中等教育要注重推進職業教育,培養實用技術人員,並主張在添設理工學院和畜牧獸醫專科學校,造就水利、土木、機械等方麵的工程師和發展畜牧業的技術人才。他還認為,過去三四十年的教育是消費的教育,今後的教育必須是知識的灌輸與技能的訓練並重,並期望政府提供足夠的學校經費。他還積極主張對學生和民眾進行思想和軍事訓練,以適應加強國防的需要。

鄭通和在他八年任內,曾先後三次製定教育實施計劃,以其講實際、講效率的工作作風,為甘肅尤其是蘭州教育事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為爭取所訂計劃的實施,他從爭取經費、設校增班、訓練教師、充實設備、改進教學等方麵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張,並通過實地考察,具體指導,以期實現。他認為,教育思想是在日新月異中發展的,不管辦行政還是當教師,都應隨時吸收新知識,去做新實驗,棄舊取新,才能適應時代要求。他要求教師應有專業精神,樂於終生服務於教育。為了在艱苦的環境中穩定教師情緒,他提出應該視教育為一種事業,而不僅僅是職業。事業不僅解決生活問題,同時也是為社會服務。他強調,教育要進步,必須重視改進教學,教材要注意結合實際,體現時代性,主張將抗戰以來產生的有價值的材料體現在教學之中。在教學方法上,中學教學可用啟發式與注入式的折中方法,即課前提示要求,課中據此發揮,再令學生討論。教師除傳授知識外,更須注意思想指導,傳授做人之道。在教育行政方麵,鄭通和重視教育視察指導。在任職期間,他經常進行分區定期視導,以及各種臨時性的視察指導,促進了各項教育計劃和措施的貫徹執行。

鄭通和總結他一生從事教育實際工作,得出一條經驗:掌理一省一校教育行政,均非短期內所能奏效。因此,他不讚成實行校長任期製,主張辦校成績優良者繼續做下去,辦理不善者應自動辭職,且不宜調任其他學校。1946年,鄭通和離開甘肅,後來隨國民黨敗退台灣,在“教育部”及台灣大學等機構任職。

李蒸(1891—1975),河北灤縣人,早年畢業於北京高等師範學校,1923年赴美國留學,獲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主要從事教育工作,是一位愛國、正直、頗有見地的教育家。

1937年,北平師範大學西遷陝西後,李蒸任西北聯合大學師範學院及其改組後的西北師範學院院長,學院再遷蘭州後繼續任院長。直至1945年去職從政,為在蘭州建立高等師範院校作出了重要貢獻。抗戰期間,李蒸為西北師範學院再遷蘭州盡心竭力,從遷校、建校以至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堅持辦學,備嚐艱辛,貢獻卓著。1940年4月,李蒸接到教育部將西北師範學院再遷蘭州的命令後,6月來蘭州堪察校址,經實地考察,研究比較,選定蘭州十裏店為校址。次年,又偕同有關人員再次赴蘭籌設分院,當年11月招生開學,直到1944年學院全部遷蘭。雖因經費等問題,拖期4年之久,但李蒸既堅持北平師大建校可從簡,教學要認真的優良傳統,又擴大了辦學規模,使學院在城固、蘭州兩地的教學、生活均能正常進行,有序遷移,並聘請了一批知名教授來到蘭州任教。

李蒸以教育家的學識和品格,在主持辦理高等師範教育的10多年裏,周密計劃,精心實施,為社會培養了一批又一批高水平的師資,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他的《我的辦學經驗》等論著,充分反映了一代教育家在舊中國辦學的艱難處境和可貴經驗。李蒸認為,師範教育是整個教育製度的中心,是一切教育之母。高等師範學院獨立設置,分區設立,使之成為獨立係統,是戰時教育的一大創舉。他主張教育必須實現專業化,應由專家或專門人才去主持,那種以為任何人皆能高談教育,以為教育是一種常識而非學問的論調,隻能是不科學的頭腦,是阻礙教育的怪論。他在主持北平師大、西北師院的工作中,一直主張以專業訓練為學校之“重責”,大力提倡培養專業精神。他認為教育事業是精神事業,從事教育事業者必須先養成專業精神,要以事業為重,安貧樂道,不見異思遷,負起為國家培育人才之職責。他在給西北師院1943年畢業同學畢業冊題序中,諄諄告誡諸位弟子:“開發西北,首賴教育”,“諸君畢業之後,當以西北為服務領域,下定決心,爭先恐後,同在西北工作”,“切不可仍陷故常,競赴通都大邑,圖個人之安逸”,充分體現了一代教育名家的品格與見識。

在學校建設方麵,李蒸認為,學校的構成要素有三:一為教師,一為學生,一為設備。評定一所學校的優劣,就要評價這三種基本條件,而後兩種基本條件的完成,大部分要靠頭一種基本條件的具備。由此,一所學校的成功,主要的是師資的健全。因此,培養優良師資,是師範學院義不容辭的責任。李蒸還非常重視培育和保持傳統校風。他認為,優良校風可使全校師生精誠團結,工作振奮,在有形無形之中不僅學到知識,且可變換氣質,養成高尚品質。他以“刻苦耐勞,誠樸篤實,埋頭苦幹,不尚宣傳”來概括西北師院的校風,與廣大師生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