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蒸還認為,校長的學識、品格、作風,對辦好學校至關重要。他以多年的親身體驗,總結出一係列辦學理念,認為作為大學的行政領導,要保持尊師重道的風尚,隻有取得全校教師的竭誠合作,才能真正辦好學校。大學校長在學問方麵雖然不一定是全校的領導,但必須是一門學科的權威,在品行方麵則應是全校的表率,能夠以身作則,對人對事必須公道真誠。李蒸向以思想開明,辦事公允而為人稱道。他十分讚同蔡元培在擔任北京大學校長時的主張,認為大學教授應享有學術自由之權利,不能把他們當作官吏一樣任意調動。
李蒸對西北教育文化建設寄予厚望,並願為此盡力。他認為,抗戰以來東南華北人才內移,西北開發與建設的聲浪益高。借此良機,西北教育事業必將快速發展。他還認為,西北師範學院的使命之一,就是協助西北各省教育行政當局擴充中等學校數量及改進其質量。在他的主持下,西北師院開辦教育實驗區,通過本院的畢業生,對推進蘭州和全省的中小學教育發揮了重要作用。他還指出,作為西北地區師範教育的最高學府,西北師院不能僅限於課堂教學及狹義的師資培養,還必須發揚民族文化,弘揚國民道德,並呼籲社會各界人士竭力進行。
李蒸在西北師院遷來蘭州後任職時間雖然不長,但他的品格、作風以及勤儉辦學的業績,為廣大師生以至許多民眾所敬佩。1945年李蒸調任去職後,十裏店一條街曾被命名為“李蒸路”,以表達對他的崇敬與懷念。
辛樹幟(1894—1977),湖南臨澧人,畢業於武昌高等師範學校,1923年赴德國留學,專攻生物學。回國後任職於多所大學,1941年來甘、寧、青考察,對西北開發建設具有濃厚興趣。1946年受命主持籌建國立蘭州大學,對創辦和建設蘭州大學具有重要貢獻。
1946年3月,國民政府行政院委任辛樹幟為國立蘭州大學校長後,他隨即來到蘭州,開始為建校而奔忙,曆經艱辛,功效卓著。辛樹幟經過考察研究,並征詢省府和各界人士的意見後認為,新組建的蘭州大學,不僅要符合大學規程,而且要具有西北特點。當年6月,即向教育部呈送了《計劃大綱》,提出按大學規程設置文、理、法、醫四學院的意見,並以發展畜牧,防治畜病,改良品種,對發展西北經濟大有裨益,上書教育部和甘肅省政府,積極支持在蘭大特設獸醫學院。他還認為,西北各民族各有其悠久的曆史文化,據此專門呈報教育部,在文學院內增設了邊疆語文係,內設蒙古、藏、維吾爾文三個組。
辛樹幟認為,要辦好大學,必須有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因此十分重視禮聘國內知名學者來校任教。他為此奔走各地,禮賢下士,廣羅人才,先後聘請知名教授、教師近30名。為了讓更多著名學者來到蘭大,他還采取短期講學的辦法,利用蘭州夏季涼爽的有利條件,邀請著名學者來校開設暑期講座,辛樹幟為表示禮遇,常常到堂聽課。由於他的積極努力,使蘭州大學的教學質量在短短兩三年內即有顯著提高,同時提高了學校的社會聲譽。
辦好大學的必要條件之一是具有較為充足的圖書儀器設施。辛樹幟在接受任命、來蘭州之前,即設法在上海訂購多種儀器藥品。在校期間,更是投入重資,多次派人去京滬等地采購圖書,充實館藏。正如顧頡剛在蘭大新建的圖書館落成時所作《積石堂記》中所說:“(辛樹幟)先生高瞻遠矚,知樹人之大計,必以師資及圖書儀器為先,既慎選師資,更竭其全力購置圖書”,先是車載而來,後更以飛機運之,“二年之間,積書十五萬冊,軼出他人數十年之功,卓然而為西北巨藏矣!”除圖書儀器外,辛樹幟對蘭大校舍建築亦親作籌劃,傾注心血。他曾幾次造訪教育部,爭取建築經費,又誠聘工程專家精心設計建設。在首批新建築落成後,特以西北名山天山、祁連、賀蘭命名,並於1947年8月10日親自撰《中山堂記》:欣喜“三堂且竟,教室實驗室,粗有麗止”,而“大學洎四年,人數必半萬”,在時艱物迫的情況下,期待禮堂、宿舍等工程亦能相繼告成。
1949年,人民解放戰爭迅猛發展,國民黨當局加緊控製學校,迫害進步師生,蘭州大學處於危機狀態。辛樹幟以一個教育家的責任感,多次奔走於南京等地,向國民政府索要欠費,以維持學校教學與生活。蘭州解放前夕,他堅持留在學校,團結全校師生,以應付拖延的策略,抵製國民黨軍政當局迫令遷校的陰謀,保護校產免遭破壞,為人民政府接管準備條件。總之,辛樹幟作為一位富有魄力、注重實際的教育家,尤其是對創辦和建設國立蘭州大學所做的重要貢獻,深得廣大師生和蘭州人民的稱讚。
趙元貞(1879—1974),字正卿,甘肅正寧人,甘肅近代著名教育家、愛國人士,以主持甘肅教育工作、籌建蘭州誌果中學等教育活動而聞名,為蘭州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趙元貞出身農民家庭,自幼家貧,勤奮刻苦,1908年畢業於甘肅文高等學堂,之後入京師大學堂學習地質,191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以優異成績被公費派往美國留學,獲匹茲堡大學冶金學博士學位。1922年回國後,曾一心想走實業救國之路,用所學知識建設家鄉,但在舊製度下此路難行,便以主要精力從事教育工作。曾先後於1923年和1930年兩度出任甘肅省教育廳廳長,1940年以後任私立誌果中學校長,直至解放。建國後曾任甘肅省教育廳副廳長、省政協副主席等職。
趙元貞初任教育廳長後,認真辦理教育行政,創辦《甘肅教育》月刊,籌辦礦師養成所,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四處奔走,各方求助,親自組織建所、聘師、實施教學,後因調任而中斷。1930年複任教育廳長後,因從政難有成就,次年即放棄政務,以主要精力從事教育教學工作。曾先後在省立甘肅學院、甘肅農業學校任教,講授化學、地質、英文等課程,精心培育專門人才。
1940年春,為救助因日寇飛機轟炸、學校遷移而失學的青少年入學,蘭州“興文社”等八社團發起創辦私立誌果中學。因學校經費僅僅來自各社團的讚助,又無官方督導,屢聘校長都推辭不就。於是,趙元貞應邀擔任校長。他為辦好學校,全力以赴,精心籌建,並慷慨捐助自家房產、良田,以彌補籌建經費之不足。為保證當年秋季招生開學,他以極少的經費,權衡分配,“拿情麵聘請教員”,終於按期招收近百名初一新生。開學之後,更是把全部心血傾注於學校。他親自上課,選購圖書,組織師生義務修整操場,關注教職員和學生生活,使學校在困難環境中得以正常進行教學活動。由於辦學經費不足,創辦之初董事會曾決定每三年招一次新生。但趙元貞認為這不符合中學教育規律,力主連續招生,終於得到支持,增加經費和教學設施,於第二年連續招生,使得學校得以正常發展,並於1942年獲教育部備案成功。
誌果中學這顆幼苗,在趙元貞的精心嗬護下,經過全校師生九年的努力,由原來無人知曉、默默無聞,到解放前因其辦學有方、教學質量較高,成為一所聲播隴原、受人讚譽的私立中學。趙元貞曾昭示誌中校友:“世界最著名的學校是私立學校”,鼓勵他們飲水思源,努力深造,將來服務社會。解放後,誌果中學改設為蘭州第二中學,趙元貞繼續兼任校長。他在擔任教育廳副廳長、工作繁忙的情況下,仍堅持到校授課主持校務,深受師生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