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蘭州,受戰後複員影響的主要是高等學校,其中對西北師範學院的影響最為直接。西北師院是戰時內遷的高等學校之一,西遷後雖經改組,但它直接繼承了北平師範大學的曆史,在改院任教的教師大多來自北平師大或其他地區,學生則來自全國各地。因此,抗戰勝利後返回北平複校,是學院廣大師生的共同願望。但是,1945年9月,教育部召開的全國教育善後複員會議確定,戰時內遷的國立專科以上學校,一部分返回收複區,一部分留在後方,以圖通過複員,調整學校布局,部分地改變高等學校集中於沿海、沿江大都市的偏向。這一原則對抗戰後方各省是有利的,但與遷出學校的利益和願望不相符合,在實施中就產生了矛盾和不少難以解決的問題。西北師院複員的問題即屬此類。
按照教育部的原則,教育複員開始時,西北師院未被列入複員名單,這很快引起全校師生的不滿,從而掀起群眾性的複校運動。此後,在“北師大校友總會”、“北平師大複校運動聯合會”公推代表多次交涉、幾經申訴,加之各方麵的支持、呼籲,教育部終於同意在北平複校,校名定為北平師範學院,並任命袁敦禮為院長。同時,西北師範學院仍設蘭州,該院一部分教職員和300多名學生即轉赴北平,大多數仍留在蘭州,複校運動結束。之後,北平師範大學恢複原名,西北師範學院建製保留,兩校並存。這一決定對促進蘭州及甘肅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發展與提高,都有深遠影響和重要意義。到1949年,西北師範學院已成為西北地區曆史悠久、規模較大、係科設置齊全的一所高等師範院校。當時,全院有本科學生700多人,教師近百人,其中教授23人。從1942年在蘭州建校招生到1949年,共畢業本科生793人,專科生498人,研究生29人,為甘肅和西北輸送了一批高級專門人才,其中主要是中等學校師資。西北師院已經是一所“桃李滿天下”的知名高等院校。
受複員影響的另一所學校是國立西北醫學專科學校。1944年,教育部令設在陝西南鄭的國立西北醫學院遷往蘭州,並將蘭州的國立西北醫專並入辦理。令頒不久,西北醫專即行並入,成為西北醫學院的一部分,隨後抗戰勝利,複員開始,而西北醫學院遷蘭卻未能實現。
總體來看,抗戰勝利後的教育複員對蘭州高等教育的影響並不大,主要損失在於由內地來西北師院的教授、教師返回原地。而戰時形成的蘭州高等教育規模、結構基本得到保持並有所擴充。
在教育複員的同時,蘭州高等教育在隨後的調整中又得到一定充實與發展,主要表現在設立國立蘭州大學、獨立設置國立獸醫學院和調整充實西北技藝專科學校等方麵。
國立蘭州大學的設立。創建國立蘭州大學是甘肅各界的共同願望,申請多次,企盼已久,抗戰勝利前已基本定案,在其後的教育調整中即將順勢實現。1946年3月,國民政府決定設立國立蘭州大學,並任命著名生物學家、教育家辛樹幟為校長,來蘭州籌建。在甘肅省政府、省參議會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籌備進展較為順利。依照教育部的意圖和《大學法》的規定,經辛樹幟與甘肅省、蘭州市有關方麵會商,於當年6月向教育部呈送了辦理蘭州大學的《計劃大綱》,初步擬定了蘭州大學的院係組成與規模。據此大綱,國立蘭州大學由四部分組成:一是以原甘肅學院為基礎的法學院;二是調整組建的文理學院;三是以原國立西北醫學院蘭州分院為基礎的醫學院;四是特設的獸醫學院。同年7月,教育部即修訂批準了《計劃大綱》,劃撥開辦經費10億元,並確定了每年的經常費數額和教職員編製等。1946年8月,國立蘭州大學正式成立。
由於蘭州僻處西北,交通不便,延聘教授、購置設備等各項事宜都相當困難,所以國立蘭州大學是在極其艱難的環境中創建和發展的。確定校址、購辦設備、延聘教授即是建校之初必須解決的三大問題。對此,辛樹幟等全力以赴,上下溝通,四處奔走,得到了相當程度的解決。
在校址選擇方麵,蘭州大學剛剛成立,省府、省參議會即作出決定,劃撥蘭州翠英門內全區為蘭大校址。當時該區內除國立甘肅學院外,還有省參議會、工業試驗所等8個單位,搬遷相當費事。由於有省府的支持,教育廳長出麵商定,又有省參議會帶頭遷出,蘭大擴展校址得以解決。後經“辟築改建”,即成為蘭州大學文理學院、法學院及附屬中學的校舍;醫學院仍在原西北醫專上西園舊址;獸醫學院屬過渡性質,待獨立設置後即另辟新址。1947年後,蘭州大學在翠英門增建校舍,被命名為“天山”、“祁連”、“昆侖”、“中山”堂的幾座建築先後竣工。兩三年之內已形成一座規模宏偉,頗具西北特色的高等學府。
設備購置,同樣凝聚著主持者和主辦者的心血。據資料記載,為使蘭大真正成為西北邊疆文化之重心,籌備之始,即先盡量充實圖書設備儀器。為搶在外彙、圖書提價之前少花錢多購物,采取呈請預支開辦費的辦法,派人去南京、上海搶購搶運,輾轉運抵蘭州,當年即有大批圖書上架,儀器裝妥,用於提供教學試驗。醫學院所需儀器、藥品種類繁多,購辦運輸困難更大,雖經數月之購置經營,到第二學年開始時,尚未達到預期願望。學校特從教育部劃撥的購置費中抽出三分之二,專為進口醫學臨診前期儀器設備之需;再加上美國醫藥助華會的援助,才達到基本所需,在教學上當不至於遇到大的困難。
至於延聘教授,由於西北地理環境、交通梗阻、物質條件差及待遇菲薄等因素,致使教員延聘遇到諸多困難。這種情況下,校長辛樹幟禮賢下士,多方邀約,先後聘請了史學大師顧頡剛、古文獻學家張舜徽等一批教授來蘭大任教。有的教授雖已聘定,但由於交通阻斷而未能到校。尤其是新組建的文理學院,設有八九個係,急需充實師資,經一年多的努力,各係的教師陣容已初具規模,而且一批知名學者領導係務,主講教壇,從而提高了蘭州大學的地位與聲望,受到報考學子的好評。
國立蘭州大學設立後,原國立甘肅學院和國立西北醫學院蘭州分院即並入蘭大。1947年獸醫學院獨立設置後,國立蘭州大學設有文學院、理學院、法學院和醫學院。文學院分設中國文學、曆史、英文、俄文、邊疆語文等係,有顧頡剛、水天同、張舜徽、史念海等知名教授任教;理學院分設數學、物理、化學、動物、植物、地理等係,有段子美、袁翰青、常麟定、董爽秋、王德基等知名教授任教;法學院分設法律、經濟、政治經濟、銀行會計等係,吳文翰、駱秀峰等當時即在此任教;醫學院不分係,有馬馥庭、楊浪明、王文義、楊英福等專家多年從事臨床教學與研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醫學專門人才。
獨立設置國立獸醫學院。獸醫學院的創立,有其特殊的背景。抗戰勝利後,國民黨從“加強國防”、遏製中共的政治目的出發,對西北“建設”頗為關注。從曆史上看,中國的獸醫業的作用之一是服務於軍事(主要是騎兵)的需要。西北雖有廣大的牧區,但獸醫教育長期備受漠視。1946年,依據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獸醫主任史亨利的建議,經國民政府教育、農林、軍政三部會商,擬定在西北創辦一所造就獸醫人才的高等學府。同年10月,行政院正式通過在蘭州設立國立獸醫學院的決定。最初隻作為特設學院,隸屬於國立蘭州大學以進行過渡,由於中央政府的重視,加之這是一所全國性專門性的學院,遂於次年10月被批準獨立設置。受任主持院務的盛彤笙教授,成為國立獸醫學院的“助產士”。他曾三次來蘭主持學院籌建事宜,在省府的支持下,選定小西湖為新校址,從國內外聘請到一批有誌於西北獸醫教育事業的專家教授,同時在國內外定購的圖書儀器,也於當年秋冬運抵蘭州。
國立獸醫學院不分係。從教學、科研和行政組織上,則分為解剖、生物化學、生理藥理、細菌衛生、病理寄生蟲、診療、畜牧等7科。到1949年,學院在校本科生92人,教師26人,其中教授6人。這所具有特殊性質、適應西北特殊需要的獨立學院,設備雖簡陋,但特色鮮明,當時的各界人士對它的發展前景寄予厚望。
調整充實國立西北技藝專科學校。1945年,教育部令國立西北技藝專科學校改名為國立西北農業專科學校,戰後曾有所發展。到1947年,西北農專共有27個班級,具有相當的規模。該校建於戰時,雖經各方支持,校方努力,但終因曆史條件所限,設備、師資、生產實習等條件均未能達到應有的標準,辦理相當困難。而且隨著國民黨發動內戰,農村經濟瀕於破產,辦學環境惡化,教學受到幹擾,畢業生出路成了問題。校方和教師盡力維持,使教學得以艱難進行。1947年寒假,學校為方便留校同學自修補課,特地開辟教室,照常生火,圖書館也照常開放。而為水利科學生補課的幾位住在城裏的教授,每周都要跑30公裏前來西果園校部上課。其不辭辛勞、誨人不倦的精神,深受學生感動。
總體來看,在戰後的高校複員調整中,經保留、撤並新建、改組充實,使蘭州共有蘭州大學、西北師範學院、西北獸醫學院、西北農業專科學校四所高等院校,設有文、理、法、商、醫、農林、獸醫及高等師範等係科,為此後蘭州高等教育的發展奠定了一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