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時期,《北京周報》、《今日中國》、《人民畫報》、《人民中國》、《中國報道》等對外報刊也實現了快速發展,分別擴大了版麵,改進了內容,增加了語種,拓寬了發行範圍。
三、中國國際傳播效果的提升
從時間上看,國際傳播有短期效果和長期效果之分。短期效果特指在短時間內發生的重大事件中,傳播活動所產生的效果。長期效果是指傳播主體就某一主題或某項事業所進行的長期傳播產生的積累效果。長期效果與短期效果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辯證統一關係,是考察傳播效果的兩個基本視角。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傳播理念的轉變和傳播體係的成熟,中國國際傳播媒體以“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為根本目標,在長期傳播和重大突發事件傳播上都經曆了由弱到強的發展曆程,傳播效果不斷提升。
從總體上說,30多年的中國國際傳播實踐,推動了中國與世界的溝通和了解,增強了中國在國際社會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提高了中華文化在全世界的吸引力和向心力。
1.改革開放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
這一時期,中國國際傳播主要立足於把聲音傳出去,雖然在傳播手段上還不豐富,在傳播內容上基本集中在國內情況的對外報道,但傳播效果仍然有了較大提升。
(1)主要國際傳播媒體的影響力
國際廣播是80年代中國國際傳播的主要手段,聽眾來信數量是衡量國際廣播影響力的重要標誌。1981年,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收到來自27個國家和地區的聽眾來信76853封。1984年3月,中國國際廣播電台首次在海外(日本東京)設立聽眾專用信箱,並開始實現聽眾來信逐年遞增。1989年來信數量達到171975封,1990年突破了20萬封。在此期間,出現於60年代的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聽眾組織,在世界各地迅速發展。這些聽眾組織分別稱“聽眾俱樂部”、“聽眾協會”等,組織會員收聽廣播節目,在當地介紹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和中國,促進本國與中國的友好關係。到90年代初,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已經在全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了2000多個聽眾組織。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聽眾來信和聽眾組織的規模在短時間內快速增長,充分表明中國改革開放的全麵推進,開啟了中國國際傳播新的發展篇章。
此間,新華社到1998年已在5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電傳供稿業務,中央電視台1986年開辦首個麵向外國觀眾的外語節目《英語新聞》受到國外駐華機構和觀眾的廣泛關注,上海電視台1988年出口各類電視節目達330小時並與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電視結構建立了業務聯係。
(2)重大事件的國際傳播
35周年國慶報道為開展大型對外傳播活動奠定了基礎。在這次報道中,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和新華社相互配合,進行了改革開放後首次大規模的、係統的、現場直播的對外報道。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英語廣播麵向北美及北京、廣州、上海等國內城市對慶典進行了現場直播,聽眾來信稱節目使人“身臨其境”,“真是妙極了”。中央電視台通過衛星對外進行了直播,全麵展示了慶典盛況,當天有12個國家和地區的10多家電視台通過轉播或錄播方式播出了中央電視台的信號。新華社在兩個小時的慶典過程中,采用了同步發稿的報道模式,在時效性和現場感上取得了很好效果。
“兩會”報道在全麵、客觀上實現突破。1985年“兩會”期間,中國國際傳播媒體既報道大會討論,也報道小組討論,既報道正麵意見,也報道不同意見,在全麵性和客觀性方麵有了新氣象,特別是在報道不同意見甚至反對意見的深度方麵實現了突破。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播發了《談談全國人民代表的產生和權利》等90條新聞和49篇專稿,並盡量減少術語,突出實質內容,在會議新聞的對外報道領域進行了有益嚐試。1988年的“兩會”報道,內容更加豐富,民主氣息更加濃厚,甚至連代表遞字條告訴鄧小平同誌不要吸煙的細節都展現給了國外受眾,一些尖銳的批評意見也如實加以報道,外電認為報道“坦率得令人吃驚”、“充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