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國家傳播戰略的中西差異
一、傳播製度差異
(一)傳播製度
所謂傳播製度,簡單地說,就是政府對大眾媒介的控製製度。或者說傳播製度就是社會製度中對大眾傳播活動直接或間接地起著製約和控製作用的部分。因此,傳播製度的差異,很大程度上也就是社會製度的差異。
現在世界上主要存在兩大傳播製度,即資本主義傳播製度和社會主義傳播製度。不同的傳播製度決定了大眾傳媒不同的價值取向和傳播策略。
1.中西意識形態的差別
意識形態作為社會的上層思想建築,指的就是反映和代表一定社會或階級的利益、願望的思想觀念體係,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學、宗教、藝術等等,它是建立在社會存在之上,又受到社會政治法律製度明顯影響的那部分社會意識。社會意識雖然受社會存在決定和製約,但在一定條件下它又對社會存在產生巨大的反作用。
傳播製度屬於意識形態範疇。西方學術界著名的法蘭克福學派認為,在現代發達資本主義社會中,國家權力對大眾媒介的控製非但沒有減弱,反而進一步加強了。諸如廣播、電影等大眾媒介是完全受國家權力控製的。它的功能即是在國家控製下發揮的功能,它的力量就是國家的力量。大眾媒介乍看是一種傳播信息和提供娛樂的工具,但實質上不發揮思想引導、政治控製等功能的大眾媒介在現代社會是不存在的。大眾媒介即使作為傳播信息和娛樂群眾的過程,它也是國家權力對群眾進行灌輸和操縱的過程。說到底,大眾媒介是國家的“話筒”,是權力的工具,它的運作過程是受國家控製與操縱的。就目前來看,由於西方資本主義發達工業國家以其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優勢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和平演變”戰略,用各種途徑向社會主義國家傳播、輸入頗具迷惑色彩而表麵上令人神往的西方資本主義的個人主義、自由主義、民主人權等價值觀及其生活方式,因此,相對而言,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更具有危險性和破壞性。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之上的,是代表無產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要求的思想觀念體係。社會主義傳播事業的黨性和人民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在社會主義新聞事業的全部工作中,對黨負責與對人民負責應當是完全統一的。中國是當前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與西方在意識形態領域的鬥爭仍將延續。中國與西方國家在傳播領域的交鋒也會延續。
2.新聞傳播取向差異
在中國,新聞傳播是國家事業的一部分。中國的大眾傳播,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最高利益。這是我國傳播事業的基本方針。因此,我國的大眾傳播對內是滿足人民的信息和文化需求,對外是向世界說明我國改革開放的方針政策,向世界說明我國反對霸權、維護和平、支持國際正義事業的立場,充分展示中國人民堅持實行改革開放的形象和愛好和平的形象,推動世界對中國的了解和理解。
但在西方,新聞的消費主義傾向十分明顯。美國的新聞雖然鼓吹絕對真實性、客觀性、公正性,但是從其新聞選擇原則來看,往往迎合受眾的口味,考慮新聞在受眾中可以有多大的歡迎程度,能為報紙帶來多大的利潤和影響力,追求“轟動效應”。這樣的消費主義傾向表現在美國媒體對華新聞報道中,就是必須采寫那些民眾關心的、感興趣的新聞故事,這些新聞主題就應該是與民主和自由相衝突的所謂“西藏問題”、“人權問題”、“間諜問題”等等。1999年3月,《紐約時報》曾發表過一篇被白宮稱為“爆炸性新聞”的所謂“獨家報道”。該文無中生有,對美國華裔科學家李文和進行了百般誣陷和惡意中傷。這篇報道不僅使李文和被解雇,遭到9個月的無辜監禁和可能被判死刑的迫害,而且還在美國煽起了一股反華風,給中美關係的正常發展造成很大傷害。本應對此負全部責任的《紐約時報》,後來隻是很不情願地發表了一則道歉聲明,對“製假”記者未作任何處理。美國著名的普利策新聞獎在1999年和2001年分別授予兩名和報道中國有關的記者,其中一名記者是《紐約時報》的傑夫·葛斯,他因為報道揭露了美國政府無視國家安全,允許公司將美國的技術出售給中國而得獎。另一名是《華爾街時報》的伊恩·約翰遜,他獲獎的原因是因為他報道“中國政府鎮壓法輪功,對鎮壓的結果及其前景有揭露性的報道”。媒體也大量地依靠政府作為其信息來源,這些因素規定了媒體報道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