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BBC外,英國格拉納達傳媒公司(Granada Media)每年製作3500小時的原創電視劇和其他電視節目,行銷150多個國家和地區。
英國對外傳播在國際上的強大,同美國一樣,還得益於其語言優勢。據英國文化委員會“English2000”調查,全世界以英語為母語者達3.5億人;以英語為第二語言並能流利使用者為4.5億人;以英語為官方或半官方語言的國家有70多個,總人口達14億。
(二)法國的國際傳播
法國是世界的傳播強國之一。法國媒體憑借法國深厚的語言、文化魅力和法國居於世界前列的政治、經濟實力,對世界各國,特別是在殖民時期形成的法語國家具有強大的影響力。目前,法語國家組織擁有53個正式成員、2個協作成員和13個觀察員,占聯合國成員的三分之一,其總人口達8.3億,其中有2億人使用法語。
法新社(Agence France Press,AFP)是法國進行國際傳播、影響國際輿論的主要機構,也是全球四大通訊社之一。
法國電視業發達,有四家全國性國家電視台,分別是法國電視二台(France 2)、法國電視三台(France 3)、法國電視五台(France 5)和法德文化頻道(Arte),此外有三家全國性私營電視台。法國電視五台和國際電視台(CFI)是法國專門對外播出的國際頻道。
法國廣播電台集團(RFI)是法國麵向全球廣播的廣播集團,其業務涵蓋廣播、互聯網、通訊社和音樂節目光碟等多個領域。目前RFI使用20種語言對全球廣播。RFI以傳播法國文化為主要宗旨,傳播戰略定位在三個主要方麵:發展法語節目、外語廣播和互聯網。此外,RFI還在充分考慮社會或地緣政治的情況下,有針對性地加強其外語廣播節目在各大洲的競爭力。
為適應新的國際形勢,法國加大了對外傳播的力度。2006年,“法國24小時”電視台成立,這是在法國政府的支持下創辦的國際新聞電視台,也是全球第一個同時用法英雙語播報時事新聞的電視台,被法國前總統希拉克稱為“法國的CNN”,其目標就是在全球範圍內與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及英國廣播公司展開競爭。“法國24小時”通過衛星、有線電視和互聯網,用法語、英語和阿拉伯語在世界範圍內傳播“法蘭西價值觀”,與世界153個城市的500多家旅館簽訂了播出合同。該台自2007年4月起每天播放4小時阿語節目,2009年提高至每天10小時,從2010年10月12日開始提供全天24小時連續播報新聞的阿拉伯語頻道,阿拉伯語成為該台繼法語和英語後第三個實現全天候播發新聞的語種。
(三)德國的國際傳播
德國是世界經濟強國,也是傳播大國。德語是世界第四大語言,在德國、奧地利、列支敦士登、盧森堡、瑞士、比利時、意大利北部及法國東部地區有超過1.2億人使用德語。世界上每十本書中,就有一本是用德語寫的。作為被翻譯的文字,德語僅次於英語和法語,居世界第三位。
德意誌新聞社(Deutsche Presse Agentur,dpa)是世界級大通訊社之一,創建於1949年,是由報紙、雜誌、印刷出版商和廣播機構等190個股東組成的有限公司,總部位於漢堡,使用德語、英語、西班牙語和阿拉伯語發布新聞,全球訂戶達3000多家。
德國之聲(Deutsche Welle,DW)是德國的國際廣播電台、電視台,創建於1953年,是依法享有自主管理權的公共機構,但由政府撥款支持。德國廣播法規定該台的職責是:“使國外聽眾對德國的政治、文化和經濟生活有所全麵了解,向他們介紹和解釋德國對重大問題的態度。”德國之聲用30種語言進行全球廣播,其中英語和德語為全天24小時播音,電視節目則用英語、德語和西班牙語播出。它的節目內容除了新聞時事外,還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注重“新聞性和娛樂性、服務性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