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王母此時“容眸流盼,神姿清發”她原本就“善嘯”還“善擊節”。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天生的“金嗓子”和表演藝術家。這時她心情十分的好,情不自禁的為穆王獻上了一首“白雲之歌”:
白雲飄飄在藍天,山頭從雲間伸出。
道路是那樣的遙遠,千山萬水把您我分開。
如果您健康長壽,您還能再來看望我嗎?
周穆王聽著如此深情厚意的歌,感動不己。他才思敏捷,立即和歌一首:
我返回中原之後,要使華夏和氣相安。
待萬民都富裕安康,我會再來把您看望。
讓您我以三年為期,再次相會在瑤池之上。
西陲王母和中原天子之間的友情是那樣的真摯深厚,很有些地久天長的韻味。
西王母還邀請周穆王登昆侖山,去參觀王母的玉宮金闕和黃帝的下都。登山路上,有白玉為階,路邊有琪樹婆姿,濃蔭掩日;峭壁百丈,險峰千仞;雲霧飄渺處,有瓊樓金闕,時隱時顯;回廊長千尺,連著玉泉瑤台,是斷還續;有幾處宮門緊閉,蟠桃花出牆來焰焰如火,丹房前瑤草茵茵,夾幾株靈芝草暗香四溢;看千尺飛瀑掛前川,入穀底化為淡淡紫煙;見幾雙白鶴入蒼翠,進而又出鳴聲入九霄;鬆濤聲聲,看神鹿奔去,深潭碧透,有靈龜不動。這氣象萬千,雲蒸霞蔚的昆侖盛景,令穆王目不遐接,心曠神怡。從內心深處發出了無窮的感歎,幾乎樂而忘返。
西王母還以昆侖山中的美玉數萬件,及大王器送給了穆王,使穆王滿載而歸。他們之間,三年之後是否再次踐約?史書不載,看來已成了千古之遺恨。所以有唐代大詩人李商隱的著名詩篇:“瑤池阿母締窗開,黃竹歌動地哀。八駿日行三萬裏,穆王何事不重來?”
詩中表達了對西王母的同情,對穆王失約的暗責。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昆侖山不但高峻巍峨,而且是聞名海內外的仙山聖地。從上世紀80年代末,來昆侖山朝覲、觀光尋祖的旅遊者絡繹不絕,尤其是新加坡、韓國、日本和台灣
、香港
等地的道教信徒不遠千山萬水,不顧旅途艱辛,走進他們日夜向往的昆侖山,走進西王母瑤池頂禮膜拜、尋根拜祖、祈求安康,以了卻終身夙願。如今昆侖山已成為海內外道教的朝聖之地。
時間不知不覺曆經春秋、戰國、秦、兩漢直到三國鼎立,劉備、孔明相繼去世,後主劉禪荒廢國事,薑維引軍在外,鄧艾引軍偷襲成都得手,後主聽信光祿大夫譙周之言,命譙周作降書,遣私署侍中張紹、駙馬都尉鄧良同譙周齎玉璽來雒城請降。時北地王劉諶聞知,怒氣衝天,乃帶劍入宮。其妻崔夫人問曰:“大王今日顏色異常,何也?”諶曰:“魏兵將近,父皇已納降款,明日君巨出降,社稷從此殄滅。吾欲先死以見先帝於地下,不膝於他人也!”崔夫人曰:“賢哉!賢哉!得其死矣!妾請先死,王死未遲。”諶曰:“汝何死耶?”崔夫人曰:“王死父,妾死夫:其義同也。夫亡妻死,何必問焉!”言訖,觸柱而死。諶乃自殺其三子,並割妻頭,提至昭烈廟中,伏地哭曰:“臣羞見基業棄於他人,故先殺妻子,以絕掛念,後將一命報祖!祖如有靈,知孫之心!”大哭一場,眼中流血,自刎而死。後主聽知北地王自刎,乃令人葬之。次日,魏兵大至。後主率太子諸王,及群臣六十餘人,麵縛輿櫬,出北門十裏而降。鄧艾扶起後主,親解其縛,焚其輿櫬,並車入城。此時,就在眾人注意北門之時,南門被偷偷打開,隻見四五十快騎擁著一小孩匆匆望西而去。
鄧艾問報後大驚,急命手下副將帶領千騎追趕,務求活要見人,死要見屍,經過幾番廝殺,這一路追兵在損失絕大部分人馬以及帶兵主將身受重傷的情況下被迫停止追趕,而那路人馬隨後就象空氣一樣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