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形成和發展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空間形式與方式的變遷。在古代,“城”最早是一種大規模、永久性的防禦設施,具有濃厚的政治和軍事色彩。“市”最初是散聚在鄉村的農牧民按照約定的時間在某些地點進行彼此交換或進行轉手交易的場所或集市,具有顯著的經濟功能。隨著社會經濟尤其是商品經濟和商品交換的發展,“市”被逐漸吸引到人口比較集中的“城”,二者在地理位置和社會功能上逐漸合為一體,發展演變為城市,成為居住人口工商貿易的集散地。現代的城市是相對於農村的概念,它與工業文明相伴而生,泛指人口集中稠密,工商業發達,居民以非農業人口為主,在政治、經濟、交通、文化、信息等方麵處於中心地位的地理區域。
城市是現代文明的標誌,是各類要素聚集的平台。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不斷加快、城市化進程突飛猛進的時代背景下,城市發展既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曆史機遇,又凸現出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在新的形勢下,要加快城市化進程,搞好城市管理和建設,就必須學會綜合運用現代資本運營知識、現代管理知識、現代金融知識和現代經濟增長理論等現代經濟的新理念來指導和謀劃城市的發展。具體說,就是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通過創新城市發展模式,努力推進城市發展從“建設主導型”向“規劃主導型”、從“政府投入主導型”向“市場經營主導型”、從“單要素聚合型”向“經濟社會生態和諧型”三個根本性轉變,提升城市的品牌形象和綜合競爭力,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一、轉變發展理念,推進城市發展從“建設主導型”向“規劃主導型”轉變規劃是發展的靈魂,是前瞻性的生產力。城市規劃是城市發展的藍圖,是政府建設、經營和管理城市的依據。在市場經濟下,政府作為建設者的職能逐步地弱化,但作為經營者和管理者的職能被漸次放大。因此,製定好、實施好城市發展規劃成為政府指導和調控城市發展的重要途徑。好的城市規劃可能盤活一盤棋,相反則可能貽誤大局。不論是城市建設、經營還是管理,都必須把規劃放到十分突出的地位,貫穿於城市發展的全過程。
1、準確定位城市功能,是製定科學規劃的前提。城市功能是城市的特殊內涵和基本特性在一定區域內表現出來的性質和主要職能,是製定城市規劃的首要依據。不同的城市性質,如工業城市和旅遊城市,區域性中心城市和一般城市,其戰略性質和發展導向具有明顯的區別。準確進行城市功能定位,首先要對原有城市的各種功能定位和發展過程進行回顧總結,對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的城市發展條件、環境和供求進行科學預測,提出相應的城市發展目標、指標,最後根據新的功能定位,提出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戰略對策建議。武威市於1986年被國務院批準為曆史文化名城,是長安以西惟一建立過封建王朝首都的城市,武威自古以來就是絲綢之路商貿旅遊重鎮。2001年設立地級市後,製定的新的城市總體規劃,將武威城的性質、目標和走向定位為:國家曆史文化名城,河西走廊區域性中心城市。按照這一規劃,加大了城市開發建設力度,城市品位、城市形象和城市環境都得到大大提升,城市麵貌發生了很大變化。但經過幾年的建設和發展,實踐也使我們認識到,對這一目標定位需要重新思考。必須堅持曆史、現實和未來統籌思考的原則,一方麵,要係統整理、發掘、利用具有豐實曆史文化的文物古跡,展示武威優秀的曆史文化、地方傳統,優化城市環境,另一方麵,要用現代化的發展目標對曆史和現實進行係統的引導、整合,保持曆史、現實和未來三個斷層的連續與和諧。必須堅持環境、功能與理念相統一的原則,使武威真正成為以人為中心,人與人、人與建築、人與環境和諧統一,充滿生機的城市。必須堅持曆史文化名城特色保護與現代化城市建設相統一的原則,找準曆史文化與現代文化、傳統文明與現代文明的契合點,做到古為今用,保持和延續名城固有的特色和文脈。必須堅持與城市規劃相協調的原則,注重城市的文化內涵和精神風貌,強調以人為中心,把物質與精神、科學與文化、規劃與建設互相統一起來。
2、以製定詳規為切入點,精心包裝和構築城市環境文化。總體規劃、控製性詳細規劃、修建性詳細規劃、專項規劃構成了多維統一的規劃體係。總體規劃抓戰略,詳細規劃抓管理,實施規劃抓落實。規劃製定要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要求,精心布局,合理安排,實現城市功能、規模、定位、風貌等目標的統一。目前,武威市已編製完成了城區近15平方公裏的詳細規劃,但由於種種原因,規劃與建設脫節的問題仍然存在,傳統和現代混為一體,土的和洋的交織的一起,最典型的是南北大街、文化廣場、步行街、文廟廣場等。必須對詳細規劃進一步充實完善。要通過綠化、建築小品、雕塑、道路、燈具、信號標誌等形式的統一性、造型的識別性和符號的象征意義來協調整個城市風貌,創造和強化名城的文化特色。大到建築群體、廣場、公園、雕塑、街道,小到單個建築物、路標、廣告牌、路燈、店名、街名、草木都要表現出城市意識的主題和個性,使城市環境文化能從建築風格上得到展現。做到既大筆縱橫又小題大作,真正實現一條街道一個景觀,從而提升武威市城市文化品位。在城市建築設計上,要協調好整體與個體、個體與個體之間的關係,使其既表現自身特色,又要和諧於其他建築。如在鍾樓區域恢複具有西夏文化特色的建築,其建築藝術與風格就要充分體現出西夏文化的內涵,從建築體量、材料、色彩、屋身、屋頂等方麵反映出西夏的曆史風情和建築藝術。新建居民住宅區要重視環境設計和住宅的單體設計,特別要將住宅的造型設計與建築色彩合理有序地搭配,實現樓房風格化、室內現代化、庭院園林化、街路標準化、設施配套化。在文物古跡周邊和空中視廊範圍內,要堅決停止不符合名城保護規劃和設計風格,不符合風貌區特色與文脈延續的建設項目。通過規劃與建設、保護與開發,逐步形成以雷台漢墓為中心的漢唐文化園區、以文廟為中心的明清文化展示街區、以古鍾樓為中心的民俗文化博覽之地、以羅什寺塔為中心的佛教文化區域、以重建的南城樓為中心的仿明建築群和南門藝術廣場等。同時要注重城市進出口、廣場、標誌性建築、園林綠化等景觀建設,通過精雕細琢,構築一流的城市環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