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小明這樣的青少年,在現實生活中大有人在,他們在處理問題時總是意氣用事,我行我素,主觀武斷。這對他們以後踏入社會是無半點好處的,說的不客氣一點,很可能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很難和他人融洽相處。
1.家長自己首先要避免兩極思維。家長要時常反醒自己,並教育孩子要時刻反醒自己,不要走入兩極。要讓孩子以溫和的態度去對待人、事、物,遇事要多考慮,多反思,不要以片麵、獨斷的眼光去判斷。
2.用愛感化。“十年樹木,百年育人”。用心做教育,用愛心、恒心、關心去愛護每個孩子,去尊重他們。一個教育者這樣說:“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跡的愛,我希望自己能夠達到這個境界。”由於青少年受其心理發展、年齡特征的限製,他們思想覺悟的提高、道德行為的形式是一個反複的過程。因此,父母和教師教育青少年時要有耐心,尤其是對性格孤僻、沉默寡言的青少年,做他們的思想轉化工作時,要有耐心,要以誠相待,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恒。
3.作為家長要端正心態,合理歸因。俗話說孩子是家長的影子,這話不無道理。當您的孩子出現心理偏激的時候,作為家長必須要端正心態、正視問題的存在,決不能對孩子一味地埋怨、批評指責。要認真查找原因,看看孩子的偏激是由身心發育不平衡所致還是不良體驗忽於疏導所致。隻有您合理正確歸因,才能更好地及時地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此外,家長矯正孩子說話“偏激”的同時,還要注意為孩子談話創造親切溫馨、平等的家庭氛圍,盡量使孩子感受到家長的專心和誠摯,消除傾訴時的心理障礙,讓他把憋在心裏的話全都說出來,以便及時得到疏導,並且家長要注意做到持之以恒。
4.豐富知識經驗。孩子由於生活經驗少,知識麵窄,看問題就容易“隻見樹木不見森林”。可幫助孩子拓寬興趣範圍,多參加社會實踐與人交往。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孩子隻有積極參加各種活動,多走向社會,接觸生活,進行調查研究,經常與他人交往溝通,才能減少偏激性,減少思想上的幼稚性,慢慢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