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無情剝掉別人的麵子,傷害了別人的自尊心,抹殺了別人的感情,卻又自以為是。其實,隻要冷靜地思考一兩分鍾,說一兩句體諒的話,對別人的態度寬大一些,就可以減少對別人的傷害,事情的結果也就大大地兩樣了。
給別人留麵子其實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
你傷害過誰,也許早已忘了。可是被你傷害過的那個人永遠不會忘記你曾經所帶給他的傷害,他也絕不會記住你的優點。所以,保住他人的麵子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給足別人麵子最重要
李世民繼位後,佛道之爭非常激烈。唐太宗本十分推崇道教。當時有個名叫法琳的僧人寫了本《辨正論》,揄揚佛教。結果引起唐太宗的不滿。唐太宗一怒之下,把法琳打入大牢,並對他說:“朕聽說念觀音者,刀槍不人。現在讓你念七天,然後試試我的寶刀。”法琳頓時嚇得魂不附體。七天後,法琳麵見太宗,說:“七天以來,未念觀音,惟念陛下。”李世民聽後,不僅免其死罪,而且還轉變了自己的觀念,大興佛教。法琳的高明之處在於,他用“未念觀音,惟念陛下”這八個字,把李世民比作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既讓太宗殺人沒了借口,又巧妙地讚揚了太宗,使他感到佛教於他的統治十分有利。
中國人的麵子觀念不是天生就有的,完全是在後天的社會化過程中通過社會互動而逐步產生的。林語堂把麵子、命運、恩典視為統治中國的三女神,對麵子在中國人經驗思想體係中的重要性給予了充分的肯定,這三女神的永久不變性超乎羅馬教的教條,其權威超乎美洲的聯邦憲法。可見,麵子在每個中國人心目中的重要性。其實,每個人都是要麵子的,它沒有高貴和低賤之分。
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他雖然無財產又無地位,且常常是未莊人逗樂取笑的對象,但一旦有人傷了他的麵子,他也會盡全力挽回與維護。因此,零售企業在營銷時,要平等地對待每一個顧客,不能以貌取人,要照顧好每一個打交道的顧客或是潛在的顧客,在“麵子”問題上一視同仁。
中國人講究麵子,這種偏好源自五千年的文化,綿綿不絕,又紮根於倫理型的社會人際關係的網絡之中,根深蒂固,幾乎無人能夠幸免。
麵子是中國本土的概念,麵子既有社會性,又有道德性。麵子首先是個體的自我擁有自尊的表現,然後通過他人的互動得以實現,不管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和聲望有多高或多低,甚至社會地位極其低下,人們愛麵子的心理也不會由此得到減弱,這種心理也許是中國文化傳統中重倫理的滲透,維護祖宗心態的外現和追求真理人格的具體體現。
因此,就中國的傳統而言,在公共場合,都是比較注意麵子的,不但給別人麵子,自己也要爭麵子。這種“麵子”哲學的另一麵便是,除非迫不得已,絕不首先撕破麵子。而一旦有人敢於直言不諱,不給別人麵子,這在中國人眼裏已是具有相當的敵意了,甚至是發出挑戰的信號。因為在邏輯上我們可以很方便地做出推論,即首先撕破了麵子,那就肯定是出於迫不得已,或者是受人脅迫,或者便是心有怨氣而不得不發。
通用電器公司曾麵臨著一個需要慎重處理的問題:免除傑克·哈樂密斯任計算部門主管的職務。這個人在電氣方麵是一流的專家,可是,在擔任計算部門主管的工作中卻是很不勝任。那麼,就下達免職令,解除他的職務嗎?不能,公司少不了他;而他又特別敏感,容易激動。最後,公司給了他一個新頭銜。他們讓他擔任“通用電器公司顧問工程師”;工作是和以前一樣,隻是換了個頭銜。與此同時,他們巧妙地讓另外一個合適的人擔任了計算部門的主管。傑克·哈樂密斯非常滿意。
“人們在交往過程中,很關注對方的行為,為了維護自己的個人的地位,人們很需要他人對自己給予正麵的評價,因此,他們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行為是否有”麵子“他人對自己是否給”麵子“為了獲得”麵子“他們就會設法去做體麵的事情,工作上會更加的努力等等,來獲得他人的讚賞,或者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個人一旦認為有”麵子,他的以前的行為以及行為中的良好的體驗會得到進一步的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