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馬年的春暖花開時節,本書即將付梓出版之際,作者在內心時常回顧走過的曆程,內心的感念總是不由自主地湧現。
說到致謝,不免落入俗套,但卻發自內心深處,故而不得不說:
在本書撰寫之初,作者有緣與美國DSS公司Daniel Shia(夏壽民)先生相識,聆聽並深入討論其《個人成功學》講稿,征得其同意,本書第七章 以該講稿作為主要內容進行撰寫。
愛爾蘭都柏林理工學院(DlT)原計算機學院副院長、校長助理Bing Wu(吳兵)教授與作者多次深入探討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軟件人才培養,並對書稿的框架性內容提出了富有建設性的建議。
美國加州州立大學San Marcos分校Shaoyi He(何紹義)博士與作者多次深入探討中美教育差異,對書稿總體結構、工程化定位提出富有實質性的建議。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ChaoHsien Chu(朱昭賢)教授與作者多次探討物聯網、信息安全方麵的lT應用型人才培養,與作者分享賓州州立大學課程教學體係的形成過程,並對書稿提出了積極的意見。
雲南大學留日歸國的裴以建教授與作者多次探討教育問題、方法,並對書中教育內容的層次化工程模型提出和梳理,給出了富有啟發性的思想。
雲南大學校長林文勳教授一直關心本書的撰寫,與作者多次探討本書的特色和定位,深入探討書中的想法如何在雲南大學落地實踐,並對本書的工程化特色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還有很多同學、同事、朋友時常與我討論教育問題,針對書稿的不同部分內容開展討論,使得本書的結構、內容不斷得到改進。
感謝家人的理解與支持。
本書的撰寫得到了雲南大學學科學位點建設項目、雲南省軟件工程重點實驗室的資助。作者之所以有緣結識並邀請眾多海外學者蒞臨雲南大學,是因為得到了國家外國專家局引智項目的大力支持。與這些學者的交流討論是作者教育思想的重要原動力。
謹以此書獻給培養過我的所有母校、老師以及所有與我有緣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