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8章 個人成功的方法(13)(1 / 3)

更高層次、更具創造性的學習方式和方法,是學習別人的思考過程,而不隻是知識結果。從獲取結果的知識學習到創造知識過程的思維學習,似乎隻有那麼一丁點差異。可正是這麼一丁點差異,通過一節課、一門課、幾門課,從小學到大學普遍不斷地積累沉澱,帶來的卻是“能否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的巨大差異,從而導致整個社會在態度、習慣等方麵普遍存在嚴重缺失。猶如在高速公路的分叉處,兩條路分叉的角度很小,但是,分叉後兩小時的車程卻導致了南轅北轍。所以,不要小看了這麼一丁點差異。

人們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種說法並非指“熟讀唐詩三百首”之後,就自然而然地會吟詩了,它還需要結合語境,分析模仿,方能吟詩作賦。同樣地,我們在讀一本優秀的小說或者看一部精彩的電影時,可能會被其中的故事情節所吸引、被故事中的人物所感動;在欣賞一首歌曲時,我們可能為美妙的歌聲所陶醉;在欣賞一幅畫時,我們也會驚歎於畫家的繪畫技巧巧奪天工等。但我們是否思考過:電影的情節如何被構思?故事情節如何被巧妙地安排?歌曲的細膩之處如何運用氣息和感情進行表達?畫家的畫如何被布局?

一個研究生縱然查閱了上百篇文獻,學習了多種理論、技術方麵的前沿研究成果,那也隻是學習了別人發現、發明和創造的結果。在學習最新研究成果的同時,學習從問題到結果的發明過程、思維方式,遠比得到結果本身重要。同時,注重過程也是培養高屋建瓴思維的一種方式,不僅大學以上的教育應該采用這種方式,甚至中小學也可開始訓練這種思維。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做任何事情,過程都比結果重要。人生又何嚐不是如此?

可悲而遺憾的是,當下的教育以結果導向性為主,學生圍繞經典力學、相對論、元素周期表、進化論等結果進行學習和考試。我們有引以自豪的四大發明,卻沒有任何曆史文獻記錄下這些發明的過程。退一萬步講,即使我們沒有四大發明,其他人遲早也會發明這些技術的。發達國家縱然發明再多的先進技術,那也隻是別人的發明。如果我們還是以“關注結果”的方式培養學生,他們可以獲得各種奧林匹克競賽的金牌。但是,他們長大以後,隻會關注別人的結果,跟在別人後麵學習結果,可以模仿甚至創造出“山寨”版,但卻永遠也不可能原創性地發明新技術、新理論。我們永遠也培養不出一流的人才。

從本科到博士,很多學生對學習抱有一種非常功利的期望,甚至希望直接得到有用的東西。其實,沒有了從過程上高屋建瓴的思考,各種知識結果本身沒有任何內涵,任何教育也不可能滿足功利性思維的欲壑。因此,很多大學新生不到一年、碩士生不到半年、博士生可能不到一個月就失望了。有的研究生對學習過程很茫然,隻習慣於老師布置作業或任務,而不善於思考、研究。他們甚至天真地認為,學習書本知識、查閱文獻資料,即是研究生的主要學習過程,即可自然而然地完成碩士、博士學位論文。其實,研究生需要結合書本知識、文獻資料,積累研究方法,發現問題,開展研究,根據研究的結果撰寫學術論文和學位論文。導師主要通過交流、討論等形式,在研究過程中對研究生進行方向、方法的指導,不應該像教中小學生那樣,講解各個知識點,也不必幫助學生提前確定論文的框架和內容。

五、形成新的好習慣

從知識的學習到過程的思考,使學習的內涵、外延都遠遠地超出傳統的書本知識學習。正如本書前麵所說,書本知識知難行易。但是,道德、態度、習慣、能力等常常是抽象性的概念或經驗性的總結,知易行難,需要依托於實際活動或具體事例,進行較長時間的反複訓練,方能得到固化,做到熟能生巧。

這些方麵宜盡早開始訓練,越小養成的道德、態度、習慣、思維等越接近於天生,也就越自然。可是,某些很強勢的父母常常擔心孩子會吃苦、吃虧,為小孩代勞了很多具體事情,卻不經意地剝奪其鍛煉機會,出現“虎父犬子”現象。隻要這些方麵的基礎打好了,小孩的成績不會差,家長們更不必擔心孩子是否輸在起跑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