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的。在醫學上稱為生態平衡。抗菌藥物特別是廣譜抗菌藥物的應用,往往使體 內的敏感菌受到抑製,而使耐藥菌乘機在體內繁殖生長,導致二重感染。也就是說,本來使 用抗菌藥物想殺滅致病菌,結果反遭到更嚴重的細菌感染。
7
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
4、 造成社會危害。 濫用抗菌藥物可能引起一個地區某些細菌耐藥現象的發生, 對感染的治 療會變得十分困難,這樣發展下去,人類將對細菌束手無策。
第二節
抗菌藥物的耐藥問題
一、 耐藥性的分類: 1、原有耐藥性(intrinsic resistance),又稱天然耐藥,由細菌染色體基因決定,代代相傳。 腸道陰性杆菌 ---- 青黴素 綠 膿 杆 菌 ---- 氨苄西林 鏈 球 菌 ---- 慶大黴素 2、獲得性耐藥(acquired resistance),是指細菌在接觸抗生素後,改變代謝途徑,使自身不被抗菌 藥物殺滅的抵抗力。這種耐藥菌可通過耐藥基因的傳代、轉移、傳播、擴散、變異形成高度 和多重耐藥。 二、 耐藥性機製分類: 1、細菌產生滅活酶,破壞抗生素的結構使其失去活性; 2、改變抗生素作用的靶位蛋白結構和數量,使細菌對抗生素不再敏感; 3、外膜屏障及外流泵作用使抗生素在細菌體內的積累減少; 4、細菌產生滅活酶導致耐藥性: 三、耐藥性機理示範: 抗生素類別 氨基糖甙類 β-內酰胺類 紅黴素 喹諾酮類 磺胺 四環素 氨基糖甙類 β-內酰胺類 β-內酰胺類 氯黴素 喹諾酮類 四環素 耐藥機理 靶位點改變 核糖體蛋白改變 青黴素結合蛋白改變或新產生 核糖體 RNA 甲基化 DNA 旋轉酶改變 葉酸代謝途徑改變 核糖體保護 滅活酶的破壞 酶導致分子運轉改變 酶破壞 β-內酰胺環 進入減少 細菌細胞膜通透性改變 細菌細胞膜通透性改變 細菌細胞膜通透性改變 細菌細胞膜通透性改變
備注: 1.通常革蘭氏陽性菌不容易產生耐藥性,而革蘭氏陰性菌較易產生耐藥性; 2.聯合製劑不易產生耐藥性; 3.磺胺類較易產生耐藥性。 四、抗菌藥物的發展與細菌耐藥: 抗菌藥物的發展史也就是細菌對其耐藥性的發展史。伴隨抗菌藥物強大的抗感染療效的 同時,細菌等病原體對抗菌藥物的耐藥問題日漸顯露出來。
8
河北化工醫藥職業技術學院畢業論文
偶然發現開創了抗生素曆史 1929 年,美國弗來明(Fleming)博士報告發現了青黴素。 而這一發現純屬偶然:弗來明博士在他欲拋棄的偶有青黴菌生長的葡萄球菌培養皿上發現, 在青黴菌的周圍,已生長的葡萄球菌出現溶解現象。他將該青黴菌培養液稀釋 1000 倍後, 稀釋液仍能抑製葡萄球菌的生長, 該稀釋液還能抑製其他革蘭氏陽性球菌的生長。 弗來明博 士將其中的有效物質命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