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著就是個心態,坦然的平淡未嚐不可。我不能改變天氣,但我可以改變心情;我不能選擇容貌,但我可以選擇表情;我不能預支明天,但我必須用好今天!
一本記錄自己青春成長故事的書,給青春一個挽留,給自己一個奮鬥的理由。
感謝興安盟作協主席孫泉喜老師給文集作序,突泉縣史誌局高元德先生給文集題名題字。《一路風景一路歌》,讓我滿懷信心迎接新年的開始!
梁君
2009年元月
在故土的天空下尋找自己(代序)
孫泉喜
梁君出書,要我作序,再三婉拒,終究未成,隻好從命,算作導讀。
與梁君相識是在2007年,他從北京進修回來路過烏蘭浩特時,在老百姓酒店擺了一桌酒宴,說要結識這裏的文人墨客,其中便有我。之前與梁君未曾謀麵,隻是在報刊上看到過他的文章,因為文風老道,以為是個老學究。見麵後很是驚訝,他是一個濃眉大眼、紅臉闊嘴、身材敦實,很有福相的後生。那次,酒喝的真是酣暢淋漓,年已七旬的劉老先生,為了把梁推薦給我們,居然鬥酒一斤!梁的酒量好爽快,幾乎“戰遍群雄”!席間他話語不多,隻聽不說,謙和得很,偶說一句,語驚四座。梁給我的第一印象:酒以才資,才借酒揚,酒中透著文氣和豪情。之後我們又有過兩麵之交。2007年6月,興安盟作家協會組織文友、博友到科右中旗采風,路過突泉時把他也帶上了。在這之前,他以梁君文集的網名在博客圈子裏與這些人混的很熟,所以大家一見如故。那次不僅認識了他的酒量,更認識了他的為人,梁君為人謙和熱情,說話風趣幽默,很快融入了群體之中,受歡迎的程度幾乎超過了我這個領隊。回來的路上,他把大家強行留在突泉鎮,在世紀嘉園酒店安排晚宴,又是喝酒又是唱歌又是跳舞,使大家差點忘了回家。我們第三次見麵是在2008年5月,內蒙作協副秘書長柏青先生在突泉養病期間,我組織幾位朋友前去看望,又一次與梁君見麵。回來時我們把柏青交給了梁君,因為他不僅僅是醫生,更重要的他是一個值得依賴的朋友。以後的日子裏,我每每打電話問候柏青,他總是讚不絕口地誇梁君,回到呼和浩特以後仍然感激不盡。
梁君年少,卻諳通孝道,知道報孝家鄉報孝國家,這在他的文章裏都能找得到。2007年興安盟文聯、作家協會舉辦了“內蒙古自治區成立60周年大慶散文大賽”,梁君的一篇《我的母親是農民》進入了諸位評委的視野,他以細膩的筆觸敘述兒子對身患絕症的母親的依戀,敘述作為一個醫生不能挽救母親生命而自責、焦慮的心情,感人之深,催人淚下,若不是與大賽的主題少有偏差,一等獎非他莫屬。
蘭草戀故土,遊子覓鄉音。“回故鄉工作,實在是一種情感的選擇。”(《從醫從故鄉開始》)大學畢業,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回到故鄉工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做些實際的醫療工作,是作者堅定的人生觀,也是他最重要的文學主題。
《追夢科爾沁》、《情灑故鄉他克吐》、《遊子歸鄉》、《下鄉賣藥去》等是回鄉前的伏筆,他以高調的語言堅信:“大學畢業後,我們將以優異的成績和飽滿的熱情回報家鄉父老鄉親!”1996年暑期回鄉到烏蘭浩特市烏蘭哈達鎮西白音嘎查社會實踐後,他寫了個追記《鴻雁能否飛回來》,結果被《興安日報》青春風采版的責任編輯改成了《是鴻雁定能飛回來》,成了他回鄉的誓言:“心中有股力量在催我說:科爾沁草原呼喚著她的兒女,是鴻雁定能飛回來……”
在畢業回鄉的列車上,他聽著德德瑪的《我從草原來》,逆著德德瑪的情感,寫下《我走回草原》,唱著他回鄉的心歌:“啟明星升起的時候/馬頭琴呼喚我回家/背起那重重的行囊/激蕩著遊子的情懷/我走向草原/我走回故鄉/那裏有鮮花的芬芳/那裏有奶酒的醇香/那裏有牧歌的歡唱……”包含了濃濃的故鄉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