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兒童傳播效果研究(3)(3 / 3)

(7)給予關注。腦科學研究表明,隨著關注水平的增加,學習程度也會增加(見圖7-2)[9]。所以,要想提高兒童的閱讀素質與能力,給予一定的關注,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我們為何提倡親子共讀的原因所在。

(二)兒童閱讀傳播技巧的思考

1.成人的傳播技巧

在兒童閱讀傳播活動中,成人的一片好心並不都盡人意,這是我們必須引起思考的。

如:兒童所認為的閱讀與成人所認為的閱讀是不能等同的,兒童主要是感官上的需要,隻要有可愛的動物、有趣的物品、色彩鮮豔的畫麵及與自己熟悉的生活經驗相似的內容,都會感興趣,他們的興奮點隻不過是圖書中的形象與色彩。如果成人隻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自己對內容的理解出發,而不顧及兒童的需要,提出的問題超出了他們的理解能力,使閱讀難度加大的話,兒童的閱讀興趣就會減弱,不能很好地以自己的直覺去尋找與圖書內容相關的生活經驗,也就不會有真正屬於兒童自己的理解。

同樣,由於兒童手部動作的發展還未成熟,在控製手指撚頁及對翻書技能的掌握上未能完全自主,過於強調孩子技能動作的訓練,對他們閱讀興趣的促進作用不大,反而產生負麵影響。

此外,在幼兒園的閱讀活動中,幼兒園教師該如何處理群體兒童的閱讀?一對一,還是一對多,還是大家互相交流?孩子手裏要不要拿著書,對照著老師的講解邊看邊聽,還是隻看PPT,待老師講完之後再看書?老師是站著講PPT,還是坐下來放PPT?老師和孩子的距離多少?家長和孩子講故事時,語速怎麼樣,是自己給孩子講呢,還是聽孩子講?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

在閱讀中,還需要其他活動嗎?比如配上手工、美術、音樂等活動,這樣的整合傳播,效果如何呢?對此,我們可作一定的思考。古人雲:心不可二用。兒童在閱讀過程中,需要注意力集中,同時做兩件事情將會導致兒童注意力渙散。所以,在兒童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之前,不推薦使用多種方式並存的整合傳播。但是手工、美術、音樂,這類活動能夠豐富兒童的閱讀活動。兒童在受到豐富的信號刺激時,大腦容易釋放出多巴胺,讓兒童的身體感覺到非常愉悅,大腦將會記錄下這一過程,從而產生濃厚的興趣,也更加容易理解和記憶閱讀內容。

2.媒介的傳播技巧

(1)明確訴求。明確訴求重點。閱讀中向訴求對象重點傳達的信息稱為閱讀的訴求重點。閱讀的訴求重點首先應該由閱讀目標來決定。如果開展閱讀活動是為了增加兒童的知識,那麼閱讀應該重點向兒童傳達關於閱讀內容的信息。如果閱讀目的是增強兒童的閱讀能力,那麼閱讀的訴求重點應該是提高能力的訓練過程強度。

明確訴求對象。兒童閱讀,訴求對象當然是兒童,隻是在大眾傳播中,傳播主體在傳播內容時要注意這個訴求對象,要針對訴求對象的需求,訴求對象最為關心、最能夠引起他們的注意和興趣的信息,因為家長和老師認為重要的信息,在兒童看來並不一定非常重要。還有,要兼顧到大多數兒童的需求,因為不同兒童在不同書籍的閱讀中有不同興趣。

另外,兒童是一個特殊的閱讀群體,他們是很多書籍的實際閱讀者,但是這些書籍的購買決策一般由他們的父母做出,因此在有些媒體中,訴求對象會出現是父母,還是兒童,這樣的疑問。比如下圖的雜誌,雜誌裏的備注分別是“小虎媽媽告訴你”(見圖7-3)、“給小朋友的話”(見圖7-4),雖然看上去是告訴小朋友的,但仔細推敲,會發現其實是跟家長說的話。而且,為什麼要是“小虎媽媽告訴你”,如果改成“小虎告訴你”,以一個同齡人的口吻說話,不是更親切嗎?

兒童媒介在傳播時一定要注意訴求對象問題,因為往往是在和家長說呢,還是和孩子說呢,這個問題上做得不夠精到,有時候既想和家長說,又想和孩子說,往往什麼都沒說好。

明確訴求方式。有句俗語:“話有三說,巧者為妙”,即同一意思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表達出來,對於信息接收者產生各異的效果。訴求方式往往分成“訴諸理性”與“訴諸感情”兩種。“訴諸理性”是冷靜地擺事實、講道理;“訴諸感情”是通過營造某種氣氛或使用感情色彩強烈的言辭來感染對方。這兩種方法的有效性因人、因事、因時而異,有些問題隻能靠“訴諸理性”的方法來解決,有些問題采取“訴諸感情”的方法可能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