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是教育永恒的追求,隻有和諧的課堂,才是學生和教師共同成長與發展的沃土。
三、教師成為知識的建構者的注意事項
(一)新的理念,新的觀念
一直以來,教師的角色局限於知識的傳播者,其職責就是“傳道授業解惑”。對於課程來講,教師隻有選擇“怎樣教”的權利而沒有選擇“教什麼”的權利,即教師考慮的是怎樣將國家規定的課程有效地教給學生,教師成了傳授知識的道具、載體。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善於結合教學實際的需要,靈活地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的內容、編排順序和教學方法等方麵進行適當的取舍和調整。”也就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的需要,對教材進行調整、刪減、添加等,即去設計課程。
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特點,選擇教材和教具,設計教學過程,設計學生和材料之間的相互作用,設計與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相聯係的教學內容。從一堂課的宏觀方麵來看,作為設計者,教師要考慮三個問題:教學目標是什麼?選擇什麼樣的教學策略來實現這一目標?選擇什麼樣的測驗手段來檢驗教學效果?從一堂課的微觀方麵來看,教師要從教學方法的各個環節入手,精心設計每一環節,如:思考題的設計,各個環節的問題設計,時間設計以及內容設計等等。新課程目標下的教師必須具備設計課堂教學的能力、教學實踐能力和教學科研能力。
(二)熟悉教材,挖掘鄉土知識
教材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基本線索,是實現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讓新課程改革實驗教材成為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學習潛能、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激勵學生自我實現、不斷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有效的信息資源。教師應依據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培養目標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礎上,用好、用活課改實驗教材,把適合於教師講解、學生看得懂的教材資源變為源於學生切身生活體驗的、適合於學生思考、探究和有利於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發展的信息資源。
(三)了解學生,貼近學生
要想教育學生,首先必須了解學生。《學記》說:“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這首先就是入學。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發展,他的思維、興趣、愛好、才能、稟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烏申斯基說:“如果教師想從各方麵了解這個人,看他在實際上究竟是怎樣的人,了解他的一切優點、缺點,他平時的一切瑣細的需要以及他的一切崇高的精神要求等等。”古今中外教育理論都十分明確地提出了了解學生的重要性。
我們知道:學生有著共同的特點,每個教師都麵對著年齡段大致相同、有共同身心特點的學生。因此要想教育學生,必須首先做到了解學生。不但要知道他們之間存在巨大的個性差異,而且還要了解他們的生理狀況、思想狀況、所處的環境以及性格特點,不但要知道學生是動態的,他們的許多特點並不十分穩定,常常會因某種原因而發生變化,而且還要了解到學生經常會情緒化,小小不利因素的影響,可能會使他們很快發生較大質的變化。因此,必須從總體上了解學生,從個性上了解學生,從變化上了解學生,從可能出現的不利影響上了解學生。
(四)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全麵發展,科學地評價每一個學生
新課程評價關注學生的全麵發展,不僅僅關注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的獲得情況,更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方法以及相應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麵的發展。隻有這樣,才能培養出適合時代發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識、有能力、有紀律的創新型人才。有的學生也許不那麼聰明,但很熱心,善於幫助別人,有一顆愛心;有的學生很頑皮,愛打鬧,但是聰明;有的學生勇敢;有的學生自信;有的學生愛幹淨;有的學生愛勞動,讓我們教師去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指出他們的不足,科學地、真誠地評價每一位學生,才能使他們揚長避短的“人人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