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教師轉變角色:應確立以學生為本的觀念(6)(2 / 3)

長期被動學習的學生往往提不出問題,或者說即使有問題也不願提出來。這需要我們和風細雨地向學生講清楚“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醒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的道理,講明白質疑問難對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探究學習的能力、多元思維的品質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使其明白這樣一個道理:課文學習的第一步並不是教師“講”,而是自己“問”。

在學生提問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之後,不少學生會出現為問而問的現象,或者提一些在教師看來很是可笑而怪異的問題。教師當然不能因此而向學生潑冷水,而應及時引導學生不但敢問,而且善問,善於發現和提出高質量的問題。因為提問的質量關係到下一步學習鑽研的深度和最終的學習效果。語文教學中高質量的問題,就是盡可能地緊扣教材訓練內容的問題,這些問題當然也包括生字新詞,但更是指課文教學的重點難點。高老師的做法是,除了讓學生找出有關字詞句障礙以外,還讓學生根據不同文體的特點進行思考,進而發現問題。比如,小說應當就線索的安排和故事情節的發展、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和人物形象的特點、環境描寫的內容及其作用等方麵發現和提出問題;說明文則可以從說明對象、說明特征、說明順序、說明方法以及說明語言的特色等方麵質疑問難。為了使學生能夠提出更加深刻的問題,高老師還引導學生養成了初讀課文做到“四問”的習慣,即一問寫了什麼,二問怎樣寫的,三問為什麼這樣寫,四問還能不能寫得更好些。

對初中學生來說,自己去探究文章並提出高質量的問題有時還有難度,這時就需要教師幫助學生找到突破口,找好切入點。高老師在教學《(世說新語)兩則》時,組織學生圍繞“入門而不顧”展開了探究、討論。讚成這樣做的認為:朋友本來失信,還惡人先罵人,而且還說父親“非人哉”,極大地傷害了元方的自尊,所以應該“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不讚成的認為:罵人是友人情急之下說的,再說友人已經“慚”了,得給別人改錯的機會,從“下車引之”便可見友人道歉的真誠。俗話說得好:得饒人處且饒人。在探究過程中,學生們智慧的火花在閃爍,知識的種子在發芽,課堂成為學生思維訓練的場所。教師和學生在深刻質疑、積極答疑中達到教學相長、和諧共進。

(三)激學生獨到品評的意識,讓“講”的過程變成“賞”的過程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要真正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卻非易事。語文學習,無論是語言積累還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中實現。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想方設法創造機會,激發學生在對文本充分感悟、深刻質疑的基礎上,進行廣泛交流,發表獨到品評的熱情。隻有這樣,才是真正給予了學生自由閱讀的時空,尊重了學生語文實踐中的感受,嗬護了學生在語文實踐中閃現出的智慧火花;學生才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的主人,才會學有動力,學有激情,學有創新,才能感到自己是新知的發現者、研究者。

“品評”就是鑒賞,以人教版語文教材為例,選入的都是意新、情真、言美的上乘之作。這些文章,字句考究,文筆生動——語言美;首尾呼應,渾然天成——結構美;清新典雅,委婉深邃——意境美……這就給學生鑒賞品評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和豐富的素材。教師要充分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是小小的鑒賞家,即使說得不到位,也沒關係,關鍵是教師必須敢於讓學生評,讓他們發表獨到見解。可以先讓學生做局部鑒賞或某一方麵品評:或是語言運用的準確生動之處,或是課文構思布局謀篇的精巧之處,或是思想觀點耐人尋味閃光之處,或是寫作技法高明之處……

這種鑒賞品評要依據課文,分析字、詞、句、章,不要做架空分析。不是一味地說“好”,允許或歡迎學生敢說“不”,並以學生質疑為突破口,捕捉學生智慧的火花與靈感,鼓勵學生不囿於陳說,不拘泥於“標準答案”的權威,讓學生向教師挑戰,向書本挑戰,向權威挑戰,從而拓寬學生視野,塑造學生個性。

高老師經常讓學生“當老師”,把一些淺顯或規律性較強的文章教給學生去分析品評。事實證明,學生為了使自己的見解得到認同,課下作了充分準備,查閱很多資料,而這又給了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

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導下的課堂,共同探索、傾心交流是課堂的主旋律,學生閱讀文本,與作者交流,對文本、對作者提出全新的問題為文本注入新的思想。學生之間通過爭辯,傾聽原生態的、個性化的理解,達到互相啟發,互相激活。教師不再自我滿足、自我陶醉,學生個性化的理解會使他對生命產生敬意,並從中受益。課堂成了生生之間、師生之間以及師生與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師生在律動的教學進程中通過對話釋疑解難,交流思想,共同感受教材的魅力。這樣的課堂一定是綠色流淌的,是樂趣無窮的,是賞心悅目的,也是和諧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