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異族技術解讀(3 / 3)

再說現場那艘異族星艦,在高階掃描狀態和實際感受完全不一樣。它太大了,雖然進行了做舊處理,但這種做舊是不能掩蓋如此一艘無以倫比的星艦本身所具有的光華的。一個比人類高一個維度的種族發展到星際文明所積澱的知識絕不是可以輕易進行陳述的,更何況是一個科技路線與人類完全不同的、而且比人類發展了幾萬年科技還要先進的科技產品。

我沒要想到過這一個維度的差異竟然會造成如此大的差距,展現在我們麵前的科技體係竟然是如此的震撼!在這裏我們幾乎是從零開始一點點學起,像是劉姥姥進了大觀園一樣一點點的摸索各種係統、物品的用法。一點點研究各種符號所代表的意義,不時有歡呼從公共頻道傳來,大聲喊著他驚人的發現。這些已經站在人類科技前沿的科學家就像個剛剛接觸到新鮮事物的小孩子一樣,鬧著叫著摸索著思考著。甚至我也被他們的氣氛所感染,找到星艦所在的醫療艙進行研究。

我剛體味到一念之差帶來的驚喜。因為對整個星艦進行的是做舊處理而不是銷毀處理,使得艦上大部分係統得悉完整保存,這使得我們能夠從兩個文明能夠通用的技術中進行分析和分解。這個種族的科技也經曆了協能、微子能的發展階段。但和人類截然不同的是:人類注重能源的“發源”,比如我們的設備都是用電池、協池等這類可以發出能源的裝置為核心進行設計的,而異文明科技所注重的則是側重於“吸收”,比如他們的防護罩係統本身不產出能量,而是努力去找到一種能夠儲存或者說“吸收”能量並且轉化為護罩的物質。

他們的很多產品都是基於“吸收能之後再利用”和“隻用1種物質來解決問題”的理念進行設計的,比如一種遍布艦表的小球藻一般的物質,它的作用類似於人類星艦超光速時進行形態維持運算中保持液態金屬性狀的裝置,這些物質節點無時無刻不在吸收能量以便用時有效工作,它吸收並轉化包括熱能在內的一切能量形式。而人類星艦在進行形態維持時不僅需要大量的能量供應,還需要進行大量的運算。顯然,要找到甚至合成這類有著固定功能的物質,比用特定裝置來實現相同功能要複雜得多。就像人類設計淨化水裝置可能要進行循環、過濾、淨化等等數個環節很多種設備,而異族文明隻要在水中扔一個球就能起到同樣效果這般震撼。

他們對物質性狀的理解已經遠遠超越人類,更讓我們大開眼界的是他們整個星艦簡單明快的設計。龐大的艦橋(這麼稱呼其實很勉強,相對這麼大的星艦來說這個艦橋實在是太小了)很多散落在船艙中的各種形狀的小東西被收集到一起,看似不起眼的東西可能功能十分特殊和強大。比如有人在那個最大的屋子撿到一個不太圓的球裝物體,它竟然就是整個星艦的操作核心。它投射出來的“幫助”文檔翻譯成人類語言竟然有30多億字,當然這是過了20多天之後人們分析出異族語言的語法之後用設備進行翻譯的。

廢寢忘食的瘋狂研究不一定總能帶來理想的成果,僅是熟悉這艘星艦內物品的使用就用去了4周多的時間,期間還出過很多次危險,但一直沒有出現人員傷亡。最可怕的一次是一個菱形的小東西,隻有2個拇指大小,最初沒有引起任何人重視,它竟然就是我們在林中遇到那個可怕的劍齒侯所使用的那件“滅世武器”的類型,當時竟然被某位激活,直接推平了一個房間之後才被係統自動處理掉。更可怕的是:它在若幹種武器中根本算不上是殺傷力比較強的一種,而有些極度可怕的殺傷能力巨大的武器竟然就混在大堆雜七雜八的物品中,就放在某個休息間的地板上!其中包括一個可以瞬間炸掉半個星球的“禁忌級”爆破彈!

此事件引發了一個清理歸類物品的風潮,也在這批人中規範出了一套高效安全研究異族科技的流程體係,物品被有序歸類,研究基地與現場之間高效合作,協同運行。包括記錄、測試等等所有崗位環節都有人在各司其職,各組成員親密無間協調把關,效率相當之高,成效也十分顯著。